大公司步步为营抢生意
历史上几乎每次经济衰退的浪潮过后,都有一些公司的名字因为逆势崛起而变得耳熟能详,在随后的岁月里,这些公司往往会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巨头。
这是低迷景气给商业界的一笔独特而宝贵的馈赠。眼下,在我们身边也出现了一些这样的公司:它们很快从坏景气中振作起来,开始一面挣脱困境,一面谋划未来的布局。
在令人沮丧的经济形势下,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勇气。当上海的宝马经销商把汽车推上电视购物节目,却在一夜之间完成了以往一个月的销售任务;富士康的运营总监为了争夺订单,不远千里移居韩国,近身拼抢;春秋航空一改昔日的隐忍和低调,开始大张旗鼓地买飞机、开辟新航线,并试图用100万张极低价机票打开局面;而餐饮企业小肥羊则在逆势之中展开集权化扩张的布局……
抢销量、抢客源、抢先机,一批中国大公司着眼实务,带着近身肉搏般的勇气寻求逆境下的成长之路。这些公司的做法在很多时候都让人想起百事可乐、思科、杜邦这样崛起于大萧条时期的勇敢者们。
哈佛商学院从事商业史和企业管理教学工作的副教授汤姆·尼古拉斯(TomNicholas)说:“经济衰退其实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没准是个良机。”事实上,这样的经济环境对于“发展中”企业有着两大利好:其一是绝大部分商品都更加便宜;其二是大部分企业都在漩涡中自顾不暇。当然,问题的关键是你和你的团队能不能、会不会去“抢”。
别轻视“小伎俩”街头战法直接且有效
宝马车——尽管是一系——登上电视购物,一家上海的宝马经销商想出这个奇招。这两个根本不搭界的物件凑到一起,顿时就成了新闻。
买车还有5万~10万元的厚礼相赠。在人们的重重好奇和怀疑中,6辆宝马汽车在一夜之间被卖出去,这家经销商以往平均一个月也卖不掉这么多。
这是一招不折不扣的“街头战法”:简单、直接、有效,带着一种摆地摊的小商人的狡黠和智慧,实实在在地让上海另外一些宝马经销商感到了压力,并立即针对此举推出更大力度的促销。
这情景就像是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百事可乐。那时的百事可乐根本没有本事与可口可乐分庭抗礼,它夹在100多个追随可口可乐而起的可乐品牌中默默无闻。但当2100万工人失业,为维持生活犯愁的时候,百事可乐打出“街头战法”,用其总额仅为可口可乐4%的营销费用,到处唠叨着“NickelNickel(五美分)”,直到二战结束。
尽管百事可乐为此蒙上了“低下阶层的饮品”的称号,但它的名字深入人心却是不争的事实,成为唯一一个可以和可口可乐抗衡的碳酸饮料企业。
衰退期也有大市场调整产品抢客源
经济衰退期,消费市场往往呈现出“两极”趋旺的态势,选择廉价路线还是高端方向,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春秋航空最近刚刚买下自己的第一架空客A320客机,他们之前赖以运营的11架飞机都是租赁的。
与此同时,他们数招齐发,把竞争对手锁定为火车和长途汽车,打算以超低价位吸引从前不太坐飞机的客源。
他们推出了100万张99系列机票(99元、199元、299元等),其董事长王正华甚至还表示,如果政策允许,将继续售卖1元机票。
春秋航空为了锁定低端客户群而奔波忙碌:他们向西部和革命老区挺进,开发2~3小时的短途航线,把机票和自己拥有传统优势的旅游业务相结合……
在全球和国内航空业整体面临巨亏的情况下,春秋航空2008年获得利润2100万元。在确保廉价的同时获利,与此同时,国内其他民营航空企业的境况却让人忧虑:东星航空进入破产程序;奥凯停飞一个月;鹰联航空被“正规军”收编。
春秋航空依靠让更多人坐得起飞机而获利,这非常像当年美国大萧条中的飞歌。1929年前后,收音机还是美国家庭的大件商品,是“落地式”的大块头,且价格不菲。大萧条袭来,收音机的销量从1929年的2700万台重挫到1933年的500万台,飞歌抓住原材料价格大跌的机会,抢先造出10美元的小型收音机,而且十分小巧,变成了咖啡桌上的小玩意儿。
收音机从昂贵的奢侈品变成普通百姓都买得起的物件,到大萧条结束时,有85%的美国家庭都购置了收音机。
套路比招数重要逆势中抢先布局
另有一些企业的“异动”则透露出更大的野心:就在4月初,以销售豆浆机起家的九阳市值达到138亿元,竟然超过家电巨擘青岛海尔(10.10,-0.50,-4.72%)。
但九阳也有自己的苦恼:营业收入的70%来自豆浆机,产品结构单薄,且每台使用寿命长达3~5年。2008年,九阳开始尝试突破,他们一面挺进上游去东北“种豆”,一面扩宽产品线,营养煲、电磁炉、榨汁机等产品开始迅速成长,2008年,九阳的电磁炉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达66%。
餐饮连锁企业小肥羊的布局也显得颇费心思:他们计划今年内在全国增开40家自营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收缩加盟店和特许经营店,并把自己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一线城市,将自营店细分为社区店、主流店和商务店三种,分别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衰退总会过去,将其视为漫长的煎熬,不如主动寻找机会,在逆势中积蓄力量。1930年的杜邦公司把产品价格调低10%,销量还是下滑了15%。但杜邦反而加大了研发投入,因为他们发现科研人员的供求关系正是买方市场,原材料价格也便宜得很。
1931年,杜邦公司宣布发明氯丁橡胶,这东西后来被使用在每辆汽车和每架飞机上;1934年,杜邦公司再次宣布,他们发明了后来无处不在、被广泛使用的尼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