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步伐加快,多个国家的企业或政府部门纷纷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专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提供了机遇。跨国投资应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目前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需要小心谨慎而又果断地“走出去”。
危机带来机遇
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上扬,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2007年以前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为1012亿美元,2008年一年就相当于过去几十年的40%。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贸易不可避免受到重大影响,各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会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危机背后也蕴藏了巨大机遇。
在22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总结了目前开展跨国投资的优势:一是国外企业资产价值缩水,降低了跨国投资的并购成本;二是国外政府为刺激本国经济,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投资;三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更易于拓展市场、打造品牌。
但是,中国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和潜在的商机,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提高海外投资风险防范能力,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地“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
国外企业对于中国投资者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加拿大加中贸易理事会、英国商会、法国政府投资部等参会单位纷纷在本次会议上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加拿大加中贸易理事会代表以华为为例介绍在加拿大投资科技领域的机会。他说,华为在获得加拿大3G的竞标合同后,将为加拿大三家电信公司中的两家提供技术和设备。英国商会代表指出,中英两国的中小企业存在很大的市场互补性,中国中小企业在英国有广泛的投资机会。
对外投资是长期战略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已经把对外投资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
据调查,中国在海外投资于制造业的最多,其次是投资于国际贸易领域。信息技术企业未来对外投资的意愿更强烈一些,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纺织服装企业对外投资意愿最弱。这与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相符。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轻工、机电等制造业的优势大增,已经成为世界较大的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因此为了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降低生产和出口成本,回避外国贸易壁垒,在海外投资建厂、设立营销网络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弥补资源的稀缺,采取投资于海外,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运输和加工。中国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反映在海外投资上就是投资于各类服务行业的企业数量和金额都比较小。
在投资地的选择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最佳目的地。
做好准备应对风险
尽管我国企业跨国投资面临巨大机遇,但专家认为,中国跨国投资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投资中需要谨慎应对各种风险。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刘亚军表示,中国跨国投资实践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成功案例较少,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业绩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大体呈“三个三分之一”,即1/3盈利、1/3持平、1/3亏损。
专家指出,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跨国投资面临诸多风险,首先是市场风险。金融危机的冲击还在进一步加深,全球需求和经济增长动力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的波动将对跨国投资的成败产生决定性作用。
其次,由于中国企业大都缺乏对全球产业链前端的控制,往往在进行跨国投资的过程中受制于上游企业的制约,缺乏产业链扩张能力,在面对产业链上下游谈判中往往缺乏主导性。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能力大小将较大程度影响到跨国投资的成果。
同时,随着美联储开始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美元币值不稳定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尽管我们已与部分国家建立了货币互换协议,但是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体制仍以美元进行结算为主导,那么,美元币值波动加剧的情况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来说,将是持续的不稳定性因素。
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时会面临项目融资问题,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度较大,缺乏必要的信用担保,容易由于缺乏充分的融资保障而导致项目投资“搁浅”。
此外,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还面临经营管理风险和文化风险等。这些都需要企业做好应对的准备。
目前,在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领域,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限制较多,而他们的“重灾区”——汽车、房地产、金融业等行业,对中国企业的推销力度很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