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保罗 (旅澳学者)
我们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有的时候很“憨”。在就业问题上就是如此——君不见,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于是我们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就开始指责社会就业机会短缺,更有一些人甚至把矛头直指“大学生扩招”。这种“就业机会短缺论”,和一个男人暂时找不到老婆就抱怨社会上的女人不够,实际上并无二致。
不言而喻,一个男人找不到老婆,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世界上的女人太少。因为找老婆和买菜毕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虽不必一定要讲什么门当户对,可是“王八看绿豆”——对眼,还是需要的。而要“对眼”就得有一个过程。所以就是世界上女人并不短缺,也会有一些人找不到老婆。当然,由于种种的原因,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可能会男女比例失调,可是现在并没规定一个男人“非吊死在一棵树上”。
同样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人们寻找工作也不是随便什么工作都要。现在人类社会的职业有几万种,各种职业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所谓隔行如隔山,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所以人们找工作实际上都是尽量在找一个自己喜欢,同时又可以胜任的工作。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例如大学生,统计数据表明,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一般也就是在70%左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就业率就会节节攀升,在毕业后半年,就可以到达85%以上,而在毕业后12个月,就可以达到99.9%。一般失业者的情况也不例外,西方国家最近40年的对失业现象的统计结果表明:失业者都可以重新就业,而且重新就业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不过13周。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显然,它无可辩驳地说明,人类社会并不缺少就业机会。否则的话,失业就是终身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是终身的。
可见,把大学生毕业之后暂时找不到工作,把失业率高,归结为社会就业机会太少,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很“憨”的。对于大学生和失业者而言,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生活就不能维持。因此,他们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就产生一些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则不可以如此情绪化,因为他们得拿出对策来解决实际问题。像大学生和失业者一样,仅仅情绪化地抱怨就业机会短缺,实在“憨”得有些过分了。而且这种“憨”并不可笑,也不能解决问题——即使就业机会并不短缺,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也是会有不少的人不能及时就业的。
所以,我们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是应该在“憨”的同时也拿出一些睿智来,告诉整个社会,应该怎样解决人们的不合理仓促就业问题,使得人们可以合理就业,可以从容不迫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