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流行的误解。许多经济学家在评价政府的救市政策时,对4万亿巨额资金大多投向了“铁公机”(铁路、公路和机场)而持批评的态度,理由是这些投入虽然能够产生大量的GDP,但却不能或者很少增加就业。
这个理由很富有煽动性,因为就业关乎民生,所以它不仅能够赢得平民百姓的赞誉,而且也诱使许多地方政府的经济工作误入歧途。巨额的资金投向了“铁公机”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也的确需要批评,但批评的理由应当言之成理而不能信口开河。
发展经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经济学的答案是为了增加财富,而绝不是为了增加就业。厘清这一概念,可以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制订出合理合适的经济政策。
要彻底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财富。这里,还是不厌其烦地举一个土得掉渣老得掉牙的经典故事:说是人类尚处在以物易物的蒙昧时代,某甲有两柄斧头,某乙有两只野羊,甲只需一柄斧头便足够自己砍伐木材,另一柄只是多余无用,乙几天内只能吃完一只野羊,另一只很快就会腐烂变质,于是,两人自发交换。尽管斧头还是那柄斧头,羊也还是那只羊,它们的数量与质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甲乙两人的财富却同时变得更多,因为,交换使原本对双方无用的物质变成了能够满足双方需要的财富。
简单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第一个道理,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就是财富,而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就只能算物质。第二个道理,自愿的交易能够产生财富,因为交易使世界上有限的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与使用(现代社会人们使用货币购买商品其本质还是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换)。
这个故事反过来应用,它还告诉了我们第三个道理,一个人或者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究竟是不是财富,并不由生产者一厢情愿,而是应当通过市场的检验。当企业生产的产品通过市场出售并能获得利润,说明生产者有效地配置了社会资源,生产出了符合人们需要的商品,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在为自己增加了财富(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促成了他人财富的增加。全社会这种交易越广泛,则社会财富的增加就越迅速。
当我们明晰了财富的本质含义之后,再来审视政府将巨额资金投向“铁公机”的行为,我们会发现需要批评的不是这些工程不能增加就业,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为社会增加财富,甚至反而是在消灭财富。
为什么说这些工程没能为社会增加财富?因为,财富的本质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财富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人愿意与你交换。铁路机场建成之后如果不能赚钱,那说明人们并不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与之交换,那么这些铁路机场尽管建设得规模超前或富丽堂皇,但它仍然是物质而非财富。又何止是铁路机场,在中国各类城市中大行其道的大广场、大马路、大公园,以及那些几无人烟的城郊大道上通宵达旦璀璨耀眼的路灯,还有那些动辄数以亿计让人头晕目眩的超大体育中心等,虽然它们能够快速地增加当地的GDP,但它们并不为人们所需要,因而也就没有为社会增加财富。
为什么说这些工程反而在消灭财富?因为,建设这些工程需要的钢筋、水泥、铝合金等,在中国原本就是稀缺资源,企业完全可能通过市场交易而卖给老百姓盖房子,或者销售给其他需要的企业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这样就能够促进买卖双方财富增长。但政府却把这些建筑材料用在了面子工程的建设上,使它们从原本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钢筋水泥,变成了一堆既大量占用土地又耗费管理费用甚至是今后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的钢筋水泥垃圾(如10年才可以用一次的体育中心)。将有用的东西变成无用的东西正是消灭财富的根本特征。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在增加就业与增加财富的两难选择中,我们应当如何抉择?经济学的答案是增加就业服从于增加财富。举个例子或能让读者拨云见日:挖掘机、装载机等现代工程机械的出现,肯定会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失业。想当初我们大搞移山填湖人海战术时,应当说是实现了农民的充分就业,可是那时的农民并没有因为就业而脱离贫困。
说到底,工程机械的出现虽然使更多的农民失业,但却使社会创造财富的步伐更快效率更高,我们当然不应当拒绝进步。这样的例子又何止千万,电视剧出现了,一部分电影厂要倒闭;电子邮件出现了,一部分邮递员工要失业;手机出现了,整个寻呼机行业全军覆没。
如果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那么当先进理念和先进科技汹涌而至时,我们完全不必惊慌失措。一大批落后的产业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先进产业再站进来,社会进步并不是天上掉馅饼,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就是必不可少的代价,但是,倒闭是产业更新的前提,失业其实是就业的前奏。
如果我们误以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就会乘隙而出。凯恩斯主义就是其中最声名卓著的理论之一,他有一个著名的“挖沟理论”,说是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发工资,白天让一批人去挖沟,晚上再找另一批人去填沟,第二天再挖再填,如此反复,虽然是做无用功,但是这样做可以增加工人就业和促进工人消费。
这样的理论如果拿去诓骗一个在田间除草的老农,一定会让老农笑掉大牙,常识谁人不懂?但凯恩斯的理论却让世界各地的官员们正中下怀,因为它给那些做梦都想滥用钞票却没有找到说词的官员有了大把花钱的理由。在中国的4万亿投资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普遍现象中,其背后就有凯恩斯“挖沟理论”的逻辑,当然,挂上他们嘴上的理由也如出一辙,即增加就业增加消费从而拉动经济。
也许有人还有疑问,难道为了促进财富增加,就任由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那社会岂不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其实,只要整个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多,政府的可用财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如果政府真有心来帮助失业工人,完全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把财政的钱直接发给失业工人,又何必无谓地挖沟来为工人发工资找理由?又何必为了工人有口饭吃,而支撑起一个个管理粗糙技术落后的企业?
最需要向读者强调的是,追求财富与追求就业并无根本性矛盾,因为,没有财富创造的就业,意味着人们大量的劳动其实是在耗费时间糟蹋财富,必定是昙花一现而无法持久。前文所述的“铁公机”工程,虽然也能够实现一部分就业,但当这些铁路机场亏本倒闭而无法正常营运时,不但社会财富被无端浪费,已经就业的工人同样还将再度面临失业的窘境。
相反,如果这些巨额资金是投到了一些能够创造财富的产业(也就是能够赚钱的产业)中去,那么不仅这些产业同样能够安排就业岗位,更重要的这些企业创造的新财富(获取的利润)又可以作为产业扩大的新投资,为社会再创造更多的源源不断的财富和就业岗位。如是此,拉动经济的目的才算实现,经济发展真正进入良性循环。当然,瞅准赚钱的产业并不是件容易事,但本文要强调的是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以增加就业为由而盲目投资。
增加就业当然是善良愿望,但如果我们忘记了财富创造这个根本,善良愿望也注定要化作水中月镜中花。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