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汕尾海关查获的一车走私旧服装。记者 贺林平摄
核心提示
“洋垃圾”,在碣石这个粤东海边乡镇多年来屡禁不止。针对“洋垃圾”展开的多次打击行动,没让这个“毒瘤”彻底绝迹,反而形成了更专业、更隐蔽、更大规模的非法经营利益链。
当地的“洋垃圾”非法经营活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才能将“洋垃圾”斩草除根?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10月25日,广东省政府决定在陆丰市碣石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整治非法经营走私“洋垃圾”旧服装专项行动。
行动内容包括集中清理整治、继续严打海上偷运、开展面上查堵、扩线深挖团伙和加大宣传力度等;同时要求汕尾市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协调本市监察、公安、工商、海关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进驻陆丰市,指导督促当地政府集中清理整治非法经营“洋垃圾”旧服装市场和各类地下交易窝点。
803家店铺参与经营
旧服装从境外收集,在碣石加工翻新后贩卖到四川、湖南等地
走在碣石镇三家村的土路上,地上东一件、西一件地散落着旧衣服,被车轮轧得紧紧的,贴实在土里。
据知情人透露,这些旧服装都是成捆成捆运送进来的,一大车30吨,成本只有三四万元。
这些货到碣石后,被当地多家经营户分头吃进,其中相当部分无法利用;而可用的,经过清洗或简单翻新后,以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价格,批发给外地来的采购商。
专家介绍,这些卫生状况极差的散发着恶臭味的旧服装经过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销售,携带的细菌和病毒对人身体健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危害;同时,成本低廉的旧服装进入市场,必然扰乱正常的行业生产经营秩序。
碣石,一个拥有23万人口的粤东海边乡镇。上世纪80年代后,一些不法分子开始从香港等地走私旧服装进行非法加工经营,逐步蔓延扩大,2002年最高峰时当地有2000多家居民参与。
据陆丰市最近统计,整个碣石地区,共有非法加工经营旧服装店铺803家。
在陆丰市公安局看守所,记者见到了被拘留的本地人杨某,“10月18日凌晨,朋友打电话叫我到镇口去接两辆大货车,接到后,就告诉他们,‘镇里正在严查,先不要开进去’。”
杨某和两辆车的司机接上头,按朋友的吩咐把他们拦在镇口,没想却等来了公安刑警的警车。
被抓后的杨某一问三不知,办案刑警告诉记者,杨某背后应该有一个组织在幕后操纵,他们把一个走私、运输、加工、销售流程截开好多段,彼此互不通信,而由专人负责双向联络,形成一个隐蔽性非常强的流通渠道。
经过追查,一条走私、转运旧服装的路径渐渐清晰。
据陆丰市打私办负责人介绍,这些旧服装主要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收集,经香港转运越南,之后进入广西,从陆路运到广州,再进入陆丰碣石地区的城乡结合部,经当地群众加工翻新后,贩卖到四川、湖南、河北等地。
在这背后,可能有一些组织在幕后操纵,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将货栈、货车司机、碣石经营户、销售人员等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非法经营利益链。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