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出国门的民族银行
小银行具有大影响,并逐步变成大银行,这就是马蔚华的功力。银行正在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与普通人的联系日益紧密。
杠杆撬动地球:招商银行的辉煌
深圳,1979年。
寂寞的海水一如既往地拍打着南海边的礁石。从这个地方沿着陆地再往南,是已经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东方明珠”香港。与维多利亚湾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夜景相比,这里仍是一块宁静的土地,显得破败而萧条。但是,来自南中国海的暖湿气流已经把春天的激情与萌动带到了这里,一场改革的潜流正在酝酿之中。
在深圳西部,与香港隔海湾相对的狭长半岛蛇口,此时正在筹建一个工业开发区。筹建方是当时实力有限的中资企业——香港招商局。被誉为“改革开放第一人”的时任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以“大不了回秦城监狱去”的精神锐意改革,很快,2.14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区正式创建,在这里诞生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影响迅速扩展到全中国。可以说,先有蛇口工业区,后有深圳特区。
随着蛇口的开发如火如荼,国内外企业纷纷进驻,企业的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为地区的发展服务,198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同意由招商局独资创办一家地区性银行。1987年4月,招商银行挂牌成立。企业办银行,这在当时是“胆大包天”的设想,而主办方“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探出一条新路”的诉求最终打动了决策层。
这间由蛇口财务公司“转世”而来、创始初衷在于解决内部结算的小银行,此后经过增资扩股从招商局的独资银行演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逐步摆脱地区性限制,从蛇口走向全国,在日后22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开创了民族银行业品牌名店的创业之路,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
1999年初,马蔚华走马上任招行行长,在他领导下,到2009年3月底,招商银行已经成为国内第六大银行,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在国内外拥有40家分行、600多个机构、3万多员工,在上海和香港股市同时上市,也是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上市的公司。在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世界500强中居第103位,跻身中国企业8强。人均净利润达到57万元人民币,居于同业前茅。
招商银行不仅是国内第一家新体制的银行,而且是一家不断创新的银行。招商银行在国内第一家实现ATM全国通兑和POS机刷卡消费全国联网,也是第一家推出“24小时银行”服务的银行。这在当时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中国没有名叫“24小时”的银行,必须去掉这个字眼。随着越来越多的同行竞相推出相同业务,这次风波才告过去。
1999年,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网上银行,走进全国数十所大学推广“一网通”业务。推广的效果非常好,不久就有学生在情人节从网上给女朋友买玫瑰花,这在当时互联网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最传统、最沉稳的行业里倡导并采用信息技术,不仅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金融服务,还使一个小银行领风气之先,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领先型银行。
同时,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业务也迅速成名,抢占了国内金融服务领域的制高点。“一卡通”集定活期、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于一卡,还能给手机充值,作为一个知名金融品牌迅速得到了认同。
2002年,招商银行用国内银行业1.5%的资产、0.3%的员工和0.1%的管理机构,创造了8%的利润,资本利润率不仅高居国内榜首,而且也已登上了国外媒体“世界25家最佳资本利润率银行”的排行榜。在此形势下招商银行趁热打铁,不仅成功实现上市,而且在国内率先推出“一卡双币”,全球通用的真正信用卡。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招商银行信用卡已经占领了全国1/3的市场份额,发卡数量和卡均消费同时位列国内第一。
中国人习惯于量入为出,但是信用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习惯,极大地带动了国内的消费。配合信用卡的发行,招商银行与有关企业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项目。以“分期付款”业务为例,消费者可以划招行卡购买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产品,提前享受产品的优越性能,每月分期还款,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2008年震惊世人的汶川大地震后,招行信用卡的用户只要发送短信就可以从自己的户头捐款,方便了赈灾行为。
对于客户来说,招商银行是个总能推出新服务、总是全心全意为你服务的合作伙伴,这种口碑使得很多客户乐于与之合作,也总能吸引媒体的眼球。2006年8月,招商银行给华谊公司投拍、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无担保贷款5000万元,开了银行独自承担风险、投资娱乐业的先河。
2008年10月,在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西方银行大批倒闭的背景下,招商银行却在纽约开设了新分行,进军国际市场。这是17年以来美国向中资银行颁布的第一张银行执照,也是招商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招行国际化金融服务平台随之而成。
马蔚华做事风格务实而低调,富于口才和耐心,坚韧而不失强硬。在国内每到一家分行,他都要拜会当地的党政领导、走访大客户,还要到基层网点走走看看。在国外他频繁拜会政商名流,宣传自身企业,破除偏见,赢得理解和认同。为了纽约分行的开设,他对华尔街和美国政府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游说,挨家挨户地去沟通谈判。奥巴马政府的新财长盖特纳称他为“和巴菲特一样重要的人”。
马蔚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富于创新和变革精神,在关键时刻能“因势而变”,出其不意地转化劣势,变弱为强。想当年,在他接任行长的第一个月时间里,两件不同寻常的“见面礼”就接踵而至:央行叫停国内银行的离岸业务,直接影响与香港联系密切的招商银行业务;受谣言影响,沈阳分行发生大规模挤兑。而外界对这位从政出身、从央行空降而来的新行长也保持着关注:他能否适应新的商业环境,从官员转型为金融企业家呢?
所谓离岸业务是指银行“两头在外”,在境外吸收外币存款放贷的金融活动。1999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加上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问题,造成离岸资产质量极差,不良贷款率很大,央行不得不叫停国内银行的离岸业务。当时招商银行的离岸存款多达12亿美元,一旦境外储户得知离岸业务被停,一起涌来挤兑,后果将不堪设想。马蔚华亲自进京,请央行先不要发正式文件,以免走漏风声。他自己回到深圳千方百计组织外汇资金以备储户提取。当手头的外汇增加到足以支付时,这场潜在的危机才得以化解。
第二件事就是招行沈阳分行的挤兑。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挤兑,这意味着公众对银行不信任,如果所有的客户都一齐涌来,再好的银行也会倒闭。由于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沈阳分行发生大规模的挤兑事件,每天3-5亿元人民币的存款被提取。那一天招商银行董事会正好在香港开会任命马蔚华当行长,马蔚华只能在香港用电话遥控,两天之内紧急调拨了17亿元资金去沈阳满足提取,以示招行并不存在信誉危机。挤兑风潮经过十几天最后才平息下来,一触即发的金融风潮终于没有变为现实。
在招商银行似乎步入风平浪静的航道之时,马蔚华依然在思考着明天将要面对的问题。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银行不再是国内企业唯一的资金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融资,那么银行的明天将会如何?业务转型已经成为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5年,招商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始战略调整,着力发展零售和中介业务,改变了国内银行以贷款业务为主,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息差的状况。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这一转型的意义和价值显得更为明显。招行,在马蔚华领导下创造了中国银行业的无数个第一,成为了行业的“吃螃蟹者”。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马蔚华不是杠杆,因为我们不能抹杀数万名招行员工和管理者,以及前人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但是,他可以说是那个关键的支点。因为他,招商银行实现了在良好基础上的起跑和加速,并因此改变和影响了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