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有什么用处?过去一年来,有很多人提出这个问题,从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到储蓄蒸发的小储户——还有本报社评专栏。如果说有人能够给出答案,那应该就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该机构昨日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它的决定没有让人失望。
获奖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本身有资格获奖。但在金融危机和人们对经济学产生的信心危机之后,他们的获奖也突显出,好的经济学发现能够提供伟大的洞见。
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课题都是经济治理:经济交易的结构如何取决于权力及合作制度。威廉姆森的工作源自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公司?答案在于,在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与外部的市场交易相比,公司决策的正式权力也许能够更好地解决议价问题。从竞争政策到金融,这一发现为许多领域提供了启示。
奥斯特罗姆研究的是“公共资源”,如鱼类资源和地下水。著名的“公地悲剧”主张认为,除非进行私有化或由政府控制,否则此类资源将遭到过度开发。但奥斯特罗姆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案例,表明私人用户可以联合行动,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借助博弈论,她确立了设计规则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比如,当惩罚是团体自身的责任,以及当用户民主地参与制定使用规则时,治理能发挥更好的效用。
两位学者都思索什么使市场失灵,又是什么使市场成功,他们还研究了可用于分配资源的非市场机构。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承认,经济学家对于市场的局限性,与他们对于市场的力量有着同样多的见解。它同时也是对讲究方式方法的多元主义的及时认可。奥斯特罗姆使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而威廉姆森的理论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所委婉指出的,“仍属相对非正式”。该机构补充表示,问题“并不是(威廉姆森的理论)能否得到正式化,而是我们将在什么时候看到该理论的全面正式化版本”,这有点像在呼应一个笑话:经济学家看到某个事物在实践中管用,然后纳闷它在理论上是否也说得通。
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工作显示,经济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观察现实,并对其形成更深入的理解。这样的奖项当然应该颁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