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大学富豪榜炸开了锅。
最近,教育部直属高校2014年决算表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根据这张榜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4校登上“百亿俱乐部”,成为中国大学里名副其实的“高帅富”。
在我国高校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捐赠收入,最高的北京大学财政拨款比例达86.5%,第二的复旦大学也达84.8%,大多数985大学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占比都在60%以上。211大学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一般都在40%以上。
有钱本是件好事,可搁在大学身上就要好好掂量。教育资源向985和211工程等优势教育资源倾斜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纳税人的钱能不能花在刀刃上?“高投入”是不是就一定代表着“高产出”?
回答这些疑问之前,假设一下:如果清华等高校获得的超百亿元年度经费中,有相当部分是校友和社会组织捐赠所得,公众的质疑声还会如此之大吗?
可能不会。但现实相反,国内高校资金获得渠道依然单一,手段无外乎财政性教育投入和学费收入,而包括捐赠在内的其他手段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以武汉大学公布的《2014年度部门决算公开信息》,武汉大学2014年获得财政拨款收入25.8亿元,占该校当年总收入的49.8%;而获得捐赠收入4069万元,占总收入的不到1%。即便是收入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捐赠收入近4亿元,而这个数字是北大的3倍多,浙大的15倍多。
对比国外,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在2014年统计了前一年度美国获得社会捐赠最多的前10所高校。其中,斯坦福大学获得社会捐赠达9.32亿美元。而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1年的数据,美国私立高校的教育总经费达1687亿美元,其中近30%的经费都要依靠社会捐款。
吃人的嘴短,就别怪纳税人漫天的口水了。近年来,高校屡次被曝科研造假、学术欺诈、高校形象工程,教研资金被挪用挤占……学校只办课,不办学,只讲学历,不讲学术,虽有良地千顷,金银满堂,并无智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发布了一份《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三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
过多地依靠政府投入,高校自然和行政权力难以保持足够的距离,资金的使用难免缺乏“防火墙”。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封闭运行,难免有寻租空间,加剧分化和不公。财政经费使用需要公开透明,国家应该制定更透明的财政拨款制度;政府一般性投入应该有规则,比实效,促竞争。高校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获得财政经费也属必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更必不可少。
如果高校可以通过多渠道筹资,取得更加独立的地位,社会捐款不再是尴尬的九牛之一毛,这份榜单不过也就是过眼云烟罢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