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品产量倍增的“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资源过分消耗、环境重度污染的“最坏的时代”。资源危机不是快要到来,而是早已来到,稀缺的资源性产品,早应该迎来“稀缺”的价格。
我们的资源品价格在反映其真实利用情况时常常滞后,根源就在于过度依赖能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以及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已经不合时宜。
“富则十块当作一块用,穷应一块掰做两块花”,种种数据反映出我们早已不是“资源富翁”。
因此,“十一五”时期还未取得重大进展的资源品价格改革,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头戏。微观经济的价格改革将成为宏观经济大转型的序曲。
“失灵”的价格信号灯
价格往往是市场经济运行情况最灵敏的信号灯,信号灯失灵轻则造成“交通拥堵”,重则引起“车辆”不明方向、互相碰撞。
政府主导资源品价格为何会让价格这个信号灯失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资深电力专家沙亦强认为,我国现行资源品价格机制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它曾在一定时期指挥了我国复杂的经济“交通状况”。
“我国近些年经济的高增速离不开资源品价格的相对稳定。”沙亦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资源品价格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充当了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工具,“例如在煤价逐渐放开,价格上涨的时候,仍有电价作为‘防火墙’,以此来保证工业生产不会因为承受不了高电价而停止,物价指数不会因为电价提高而不断被推高。”
而这种状况也反映出一个事实——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过度依赖。华泰联合在一份公开策略报告中统计的数据显示:油、水、电、煤等资源品在CPI中的比重约为8.4%,在完全传导的假设下,各类资源品每涨价10%,将带动CPI上涨0.85个百分点,而且管道燃气、柴油、液化天然气价格的变化与PPI和PPIRM也具有相关性。
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对价格“把控不严”,资源品价格完全传导的情形下,物价与制造业将面临极大挑战,这与我国前段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策略是相违背的。
但反向推导,资源品政府定价模式,是人为割裂了资源品本身价格与以其为原料的产成品价格的传导关系,从而让这盏信号灯日渐失灵,现在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旧价格机制”的马车显然已经不能再上“新市场经济”的高速公路。
“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品价格,首先应该反映市场真正的供需情况,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沙亦强说,目前我国之所以经常出现资源短缺或局部过剩的矛盾,与价格未能充分市场化有关。
电荒、油荒、气荒无一不是例证。如果电价能和煤价“联动”、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以及不设浮动限制,则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资源的配置更符合实际需求。
“而在新形势下,资源品价格还应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与环境成本。”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无论是政府定价还是政府指导价,采取的都是成本核算法,而缺乏对资源稀缺程度与环境成本的反映。
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地出:“此种价格缺陷直接导致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占据主流地位。”但在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下,如果沿用以往的“三高一低”增长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不仅违背政府调结构、转方式的指导政策,更将使我们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
“目前我国依靠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输出廉价工业品,暂时使出口增长得到保障,但也造成我国汇率被低估;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可利用资源储量降低,人力成本和要素价格不得不涨的时候,对缺乏技术支撑的中国产业来说将可能是灭顶之灾。”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