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件可能会对员工有误导,鼓励他们用非正规方式来定性别人。”邹茂林了解到,负责此事的风险预防部,直接受家乐福武汉分公司管理。
“面对家乐福这样一个世界500强企业,一位72岁老太太坚持要家乐福书面致歉,不为钱不为名,只为一个清白。”邹茂林说,汪婆婆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有人拿这事乱讲,可以拿书面致歉信证实自己的清白。”
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很多人的讨论和共鸣。现在北京一家外企上班的刘飞(化名),讲述了自己的两次遭遇。2005年,他去武汉市某大型超市买东西,“我背着双肩包,背包外侧插着一瓶矿泉水。守门的人放我进去了,我出来时他却说我偷了一瓶水!我说那水是我灌的白开水,保安也不相信,把我扣在出口附近,买东西的人都奇怪地看着我,估计也把我当成了小偷。一直等到保安经理来,一个道歉的字也没说,就直接叫我走。当时我气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还有一次,刘飞在北京国展某大型超市,花28元买了一块生产日期是当天的奶酪蛋糕,“拿回来才发现变了味儿,中间还长着紫色的霉斑!”
如今想起这些事,刘飞就有些后悔:“我当时是个老实的穷学生,要是我现在再碰到这种事,立马打315投诉! 这些事要是发生在国外,这些超市肯定死得很惨!”
本次调查显示,在大型超市购物遇到问题时,66.4%的人会“和超市工作人员交涉”;23.6%的人会“找消协投诉”;12.7%的人会“报警,请公安机关处理”;9.9%的人会“找媒体曝光”;5.3%的人会“打官司”。但仍有超过四分之一(25.7%)的人表示会“忍气吞声,少惹麻烦”。
青岛市某企业员工张鑫,曾在当地一家超市买过一件背心,标明促销价28元,出来结账时他发现收了40元。“我看了好几遍标签,不可能看错的。我本来想退,可看到后面那么多人排队,又觉得不好意思,还是付账了。”
过了几天,张鑫看到电视新闻曝光超市“价格陷阱”,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也被涮了。这让他感觉“很受伤”,“我原本很信赖这些大超市,平时去一趟都跟去个旅游点似的,没想到大超市也会骗人。”
81.1%的人日常生活离不开大型连锁超市
尽管乱象频出,但调查发现,仍有81.1%的人表示自己日常生活离不开大型连锁超市,其中35.5%的人“差不多什么都到大超市买”,45.6%的人表示“有些依赖,但不严重”。只有18.9%的人表示“离得开”。
北京大学华人企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华都商学院研究部主任杜烨认为,一些大型超市不像一般商店那样赚取差价获得利润,而是靠挤占上游利润——先通过低价把顾客黏住,当有了很大的顾客量,反过来找供货商收钱。现在很多供货商对大超市都有抵触情绪,但又不能不进,因为整个渠道已经被垄断了。商家要想进超市,得经过层层克扣,所有的环节都得打点。这样一来,整个行业就无序化了。
“另外,垄断到了一定程度,这些超市就会欺负消费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店大欺客。它已经把竞争对手都挤死了,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还能指望它不从消费者身上赚取更多钱吗?”杜烨说。
企业公民委员会总干事刘卫华分析,超市乱象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一个重要原因是超市是“窗口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人们几乎天天都要进超市,超市和消费者的关系太密切了。正因为如此,超市更应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调查中,57.9%的人表示买日用品经常会去“大型国际连锁超市”;68.7%的人经常去“国内中小超市”;41.3%的人经常去“各种便利店”;20.3%的人去“居民区小卖部”。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