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公司的惊人之举让过去3周内全球股市损失近6万亿美元,财富蒸发的速度堪比08年。难道我们未来将面临又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和经济劫难?然而投资者会不会反应过度了呢?做点数据分析会有助于 “清心安神”。
在“提限”和降级之后,美债的安全性成为关注焦点。各方担心美国债的收益率上升,导致政府融资成本上升,抛售压力和未来偿债压力增大,进而增加违约风险,并将传染至金融债和企业债领域。这里存在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方面,美国自70年代以来逐步成为金融服务驱动型的经济体,依靠债务超前发展成为主要增长模式;1976年,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37倍,到2010年债务倍数达到2.49倍,其中金融机构债务与GDP之比由0.16倍逐步上升至0.98倍,35年累计增长527%,国债与GDP之比由28%涨至65%,美国对于举债早已产生毒瘾般的依赖,越积越多的债务洪水可能会不堪奥巴马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而决堤。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在过去35年间累计名义增长了696%,国债与GDP比率在绝大多数时期都稳定在0.39上下,国债在债务余额中的比例也基本在21%左右,一届政府的“大手笔”融资是否对未来信用基础构成威胁还需观察;当年克林顿政府举债的力度比现在还大,1993-95年国债在总额中的占比均接近或达到27%的历史高位,不仅没有造成不良后遗症,反而为政府赢得时间,在5年后将国债比例降低了9个百分点。
其实不管如何评判,美债 “太大不能倒”已经是各方的共识,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投资工具,还是准官方储备。美联储通过QE1-2控制了约15%的国债,美国家庭和非赢利机构持有10%(自2004-2010年,这一部门持有的国债增长了85%,美国人对自己政府的信用还是蛮认同的)。47%的份额由各国官方机构持有,其中近8成掌握在中国、日本、英国、石油输出国、巴西等前十位国家和地区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方面与美国的关系较为密切,也拥有足够的财富和资源来保证储备价值的基本稳定。因此不必过于担忧美债的安全。
从融资规模上观察本届联邦政府的举债行为,大多数人都会用“不负责任、过度”等词汇来形容;然而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是通过不得不犯的错误来偿还到期的历史欠债,而且改正错误的态度也逐步显现。当金融海啸袭来,联邦政府不得不减税3500亿美元来支撑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还要在08-09两年内突击增发债务近2.7万亿美元,来弥补由于家庭和金融机构“去杠杆”造成的流动性和购买力缺口。回过头来看,不这样做很难熬过5个季度的负增长,迎来了8个季度的连续复苏。此后政府举债的行为也开始收敛一些。08年3-4季度,联邦债务余额环比增幅(折年率)分别高达42.5%和41.2%,随后逐季波动回落,到今年1季度已经降至8.1%;尽管仍高于05年1季度至08年2季度间5.5%的均值,但已经显著低于08年3季度以来24.1%的平均增速。
从大的环境来看,整个美国债券市场也在逐步向正常水平回归,自05-07年,债务余额年度增幅分别为9.5%、9.0%和8.6%,08-10年回落至6%、3%和4.2%,今年1季度继续降至2.3%。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的局面也正在显著改善,05年1季度至09年4季度金融债务在总额中占比均值高达49.3%,经过5个季度的调整,比例已降至38.9%,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而家庭部门的负债已经连续11个季度回落,占比36.7%,比高峰时的2006年2季度降低了7.8个百分点,同时个人储蓄率由06年的-0.3%回升至目前5%的水平。这表明美国主要经济部门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方面还是取得成效的。因此对待美债危机可以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
(⊙王剑辉 ○主持 于勇 作者系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