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搭建平台让民间专利成果释放创新能量民间发明难找“婆家”
人数众多,行业分散,没有资金来源和其他技术支持……民间发明人,作为非职务发明人,顾名思义,就是不同于职务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没有专项资金和政府部门或企业支持。他们的发明都是出于个人爱好,完全依靠自我来完成的。每一项专利的取得,都离不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愈挫愈勇的实验,倾注了不尽的汗水和心血。
省直单位工作的都建亭,就是这样一名民间发明人。出于对燃料秸秆的浓厚兴趣,前些年他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相关的研究上了。在他的家里,记者看到电脑桌上堆着一摞约有2尺高的草稿纸,纸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工程式、工艺设计草图。自从2005年决定开始研究燃料秸秆以来,他就白天上班,晚饭后就钻进书房闷着头搞研究,几乎每天都持续到半夜;上班的工资除留下生活费外,大都投进了研究中。在2007年底,他的发明成果——节能型秸秆压块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
“专利申请后,我就想这潜心研究的技术不能在家里‘锁’着啊,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就这样,都建亭踏上了专利转化的征程。他遍寻市场,找机会推介自己的技术,自己出钱购买器件组装设备为商家做演示,但跑了5年一直也没有找到“婆家”。
省会某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张春雨,也处于同都建亭一样的尴尬境地。他被授权的非职务专利是一种益智玩具,自己及身边朋友利用一切关系向商家宣传,至今七八年了也仍然无法推向市场。
民间专利转化率不到10%
据市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冯长宏介绍,非职务发明得到授权的专利数量占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的近50%,是我市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去年,我市非职务专利授权就达1071件,仅比职务专利少157件。而在2009年以前,我市非职务发明人的授权专利一直占总量的50%以上。这两年非职务发明人授权专利比例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企业和科研院所越来越重视科研发明,申请专利的数量快速增加。
“我们平时下基层调研时发现,非职务发明人中也不乏从科研机构辞职经商的人员、高校退休人员。”冯长宏表示,这些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如果得到有效转化,对我市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的非职务发明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与职务发明成果80%、90%的转化率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如此,对很多非职务发明人而言,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专利申请费上,职务发明人可以得到政府资助,而非职务发明者却是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完成的。不少非职务发明人都是举全家之资进行发明创造,等到成果出来,须负债承担专利的申请和维持等费用。
多重因素成为推广瓶颈
民间发明人辛苦钻研出来的专利技术,长期无人问津,只能自生自灭,无法转化为效益,他们的积极性自然也不断被挫伤。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陷于如此迷惘和无助的处境呢?
省发明协会秘书长付中云认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受资金投入、实施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使得非职务专利的转化和产业化比起职务专利有更大的难度。“一项专利发明要能够实施,需要一定的投入和转化过程,非职务发明者可以调动的资源、力量都有限,无法与企业合作完成这一实施过程。”
对此,都建亭作为民间发明人有深刻感受:“非职务发明的过程中是挺辛苦的,资金如果跟不上的话,有很多技术参数掌握的是不会很准的,尤其是处于当今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否则自己的发明就只能是闭门造车。”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发明人往往是灵感一触间产生的“点子”,便埋头研究,忽略了发明成果的实际用途与市场需求,导致发明成果难以进入市场。
就政策而言,我市对两种发明都十分重视,但资金扶持更倾斜于投向职务发明。冯长宏解释,与职务发明相比,许多非职务发明的技术含量有一定差距,加上非职务发明背后往往只有发明者个人的力量,而职务发明更容易依靠单位、企业甚至行业优势,迅速实现成果转化,利益回报也更加快捷。
亟待搭建转化平台
那么,如何摆脱专利成果最后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呢?
付中云呼吁,尽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集合市场,营造买卖双方都能实现交易和转化的大环境;成立科技成果交易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加速实现成果向生产力方面的转化。他说:“对于社会已经认可的专利技术,特别是企业内部的非职务发明成果,应该创造条件优先使用,尽快转化为经济成果。对于企业内部不能使用而社会上又急需的专利技术,不妨通过平台尽快消化技术形成产品向社会推广。”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忠民认为,从政府和社会层面要积极保护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还可以通过建网站的方式,展示非职务发明的具体内容;增强专利成果交流会的有效对接性。
此外,非职务发明人应当开拓眼界,积极主动了解所发明技术领域的实时动态,避免重复发明。专家还指出,作为非职务发明人应端正心态,不要站在一个狭隘的角度,将自己的发明当作无价之宝,而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忽略投资者所承担的市场风险。
核心提示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热潮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可是民间发明人(又称非职务发明人)却在专利的道路上艰难行走着。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民间专利发明成果转化面临一系列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释放他们的创新能量,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