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 刘欢 岳瑞芳 潘林青)“现在到超市买东西,哪怕只买全家够吃一天的肉、菜、水果等食品,少说也得100元,这至少要比去年多花十几元。”15日,正在山东济南银座超市玉函路店购物的市民崔彩华对记者说。
“我知道现在油钱涨了,运费也就跟着涨,结果就是商家上调价格。”崔彩华说,这让她现在每次采购都要精打细算一番。
同一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创下32个月以来新高。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0%。其中,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5%。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面对更趋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如何更好地处理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间的关系,是对宏观调控的一大考验。
日本野村证券分析师孙驰认为,如果决策层对通胀反应过度,投资可能会迅速疲软,从而引发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另一方面,过于宽松的政策或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这类泡沫一旦破灭将严重冲击经济。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初步测算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这一增速与去年全年10.3%、第四季度9.8%的经济增速相比,略有下降。
“控制通胀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经济增速在3月份开始有所回落,这种趋势将延续至二季度中后期。但本次增速回调相对温和,持续时间也相对短暂。预计下半年通胀压力缓解,政策紧缩态势将作微调,经济增长动力随之得以恢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
对于通胀形势的判断,分析人士的看法不尽相同。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去年宏观分析师们普遍认为CPI前高后低,结果是前高后不低。他说,根据去年基数效应,今年CPI高点应在7月。
安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高伟栋也认为,第二季度通胀压力可能比第一季度略高,高点预计出现在6、7月份。考虑到经济增长趋势,整个下半年的通胀压力未必会显著下降。
目前,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从外部来看,受全球流动性充裕、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中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这一输入性通胀压力中国自身难以控制,具有很大不稳定、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