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了多久,这里将建成在整个东北地区都颇具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园区。站在新兴产业园区的中心广场,对面是酷似迪拜帆船酒店的五星级大酒店,后面是高新企业群。”新晋级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的辽宁营口高新区实际运营商渤海科技城这样给记者描绘其新兴产业园区的蓝图。
但与蓝图不同的是,目前新兴产业园区有些寂寞,空旷的土地上,除科技城自行修建的几栋“孵化楼”外,建筑物很少。在参观园区时,渤海科技城的项目经理李强(化名)甚至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能帮忙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会有奖励。”
在国家鼓励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坐落在渤海湾北侧的三线城市营口市的高新区也开辟出一块1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专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服务。
在政府主导下,渤海科技城成为该园区的实际运营商。虽然蓝图是美好的,但如何吸引企业前来落户却成了大难题,尤其像营口高新区这样没有人才、金融、产业优势的园区。
为了吸引新兴产业创新企业落户园区,园区开出了优厚的资金扶持条件:设立“中国产品创新奖励基金”,初期投入1亿元,每项入选的创新成果可获得奖金30万至100万元,作为创新企业的启动资金支持。
“钱不是关键问题,现在最缺的是人才”,他说。例如,为了与北京大学负责的一尖端项目“联姻”,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营口高新区引进了20万台创新设备,达成了5000万元的融资方案,由此直接带入的硕士、博士达50人。按照科技城的设想,整个项目在创新模式运作下,将为营口带来超过4500名原创型科技人才。
类似这种可以“带着孩子嫁过来”的企业并不多,李强既要找到合适的项目,还要给这些项目找到合适的劳动者,完善配套设施,还要想办法留住人才。“我们计划在新兴产业园区开辟5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的博士楼都是海景房,让进入园区工作的人安心留在这里。”李强说。即使这样,招商工作仍然进展缓慢。李强苦笑道,“带着项目的好企业太少了,很多企业是想借机圈地啊,有些企业甚至打着高新技术企业的牌子同时在多个园区圈地。”
遭遇新兴产业园区招商难的不止营口一个城市。自国家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后,许多新兴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大多遇到了“内容瓶颈”,优质的企业很难找,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长跟不上园区的增长速度。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中心数据显示,全国现有5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大量的省市级高新技术园区,几乎每个高新技术园区都在大打新兴产业牌。为吸引企业入住,许多园区开出了土地、税收的优惠政策;企业们也更加挑剔,不仅要看当地的税收优惠和地块面积,还要看园区能否提供咨询、金融、物业、平台等软服务。
新兴产业尚且在培育中,当企业数量无法支撑园区发展时,园区便只能“空心化”。此前有报道披露,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开发区成立10年了,由于定位不准确,至今仍是个空壳。
有专家指出,新兴产业园区可能会重蹈当年部分经济开发区的覆辙。1984年,中央在沿海地区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实行相对特殊体制和优惠政策的特定经济区域纷纷发展起来。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如开发区在审批之后盲目圈地,土地过多过滥导致资源利用不良,开发区内企业逃离等。后来国家耗用巨大气力数次治理整顿。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再次在新兴产业园区建设中发生。
“我们不会让新兴产业园区空心化。”李强说,作为新兴产业园区的规划者,要尽可能地完善规划,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记者 王荣)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