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与风险
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从供应趋势上来看,北京重点在售的项目已达10个。
同时,写字楼开发也改变昔日单一品牌(如SOHO系列)垄断的格局,且扭转了商业地产与住宅价格“倒挂”的尴尬。“这都说明市场在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王珂认为,依香港的经验来看,住宅投资升值斜率通常较大,甚至会经历V字形波动曲线;但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则是缓慢升值,斜率相对平缓,价格也没有太大的波动或弹性。因而,投资商业地产会使投资周期变长,资金周转降速,使投资趋于稳健,远离短期炒作和套利。这完全顺应中国当前正进行的“住宅类房地产去金融化”的调控方向。
据此,有乐观人士认为,商业地产未来的价格上涨已成必然。除了因为住宅调控引发的需求和投资分流效应外,还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转型密切相关。
据国土部门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土地成交总金额为887亿元,其中商业金融用地成交总额为130亿,占比不足15%;2010年,土地出让总金额上升为1677亿元,同期,商业金融用地成交总额为424亿,占比超25%。
在前后两年商业用地成交宗数和面积大致趋同的情况下,商业用地成交金额却增长了3倍多,“一方面说明商业用地的价格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土地财政对商业地产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
基于上述预期,商业地产的投资利好一年来反复被业内人士强化,甚至演变为明显的“唱多”之举。
但仍有分析人士冷静指出,商业地产并非全无风险。
全国工商联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朱凌波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业内普遍的说法是,目前正在进行的物业税试点改革,将首先从商业地产征收。这意味着,未来商用物业的持有成本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这是最大的潜在政策风险。
过去多年商业地产之所以相对沉寂,且在价格上往往与住宅“倒挂”,主要是因为商用物业的税赋要比住宅高得多。业内人士称,仅在转让交易环节,商用物业总增值额的一半都将用于交税。
而从获利周期来看,住宅投资是短平快,商业地产相对漫长,且资金占用量极大,一旦宏观经济基本面波动,往往更易陷入融资困境,成为“烂尾楼”。对于持有新城区商业物业的投资者而言,通常还要面对2-3年的“养商期”。
在朱凌波看来,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正逐步加快,商业地产的业态更新也相应加快,这对商业地产的选址、定位和规划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旦项目规划失去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满足不了即时的市场需求,就将遭遇失败风险。”
当前,一些城市商业地产同质化规划严重,“金融商务区”遍地开花。对此,北京市副市长陈刚此前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曾指出,虽然商业地产是北京市政府今后鼓励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商业地产必须实现结构优化与升级,在业态形式上应着力避免单调和重复,比如“文化创意类地产”应成为未来商业地产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马经则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他不认同商业地产没有政策调控风险的判断。“如果商业地产与银行信贷产生关联,一旦形成价格泡沫,则无异于将风险转嫁给了金融机构。”(记者 王玉光)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