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 婕
去冬今春的干旱天气造成全市150多万亩白地及旱地墒情普遍较差,80多万亩麦田已出现旱情,为保证今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我市各级水务部门全面掌握旱情动态,科学调度抗旱水源,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广泛开展抗旱服务,提升抗旱减灾能力。
截至目前全市12座大中水库蓄水9.46亿立方米,216座小型水库蓄水量3100万立方米, 524座塘坝蓄水540万立方米,15000多座水池、水窖蓄水36万立方米,小麦春灌用水得到基本保障。
确保春灌有序进行
目前我市12座大中水库可用水量4.9亿立方米,小麦春灌一水问题不大。各水库及21个万亩以上灌区已做好引水、配水计划,以确保春灌科学有序进行。去冬以来,冶河灌渠利用灌溉间隙,为八一水库和韩家园水库输水1500万立方米,为八一、韩家园两座水库贮备了春灌水源,两水库下游10余万亩农田有望得到实时灌溉。
八一水库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张焕新介绍:“八一水库的正常蓄水容量是在2200万立方米,从去年11月份开始,由于持续干旱少雨的天气,水库的蓄水量一度下降到1600万立方米。为充分满足今年水库下游的农田灌溉用水需求,今年1月8日起,八一水库正式通过冶河渠引入冶河河水。八一水库今年计划引入冶河河水140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引水800万立方米。待引水完成后,可充分满足水库下游农田灌溉的用水需求。
元氏县北褚乡北褚村有3000亩耕地,位于八一灌区,村委会主任杨建国说:“有了水库的水,现在俺们的灌溉有了保障,村民已经开始整理灌区,为今年的春灌做准备了。”
水利工程发挥效益
秋冬季节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旺季,去冬以来各县(市)、区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筹措资金,优先安排工期短、效益好的小型引、提、蓄水工程,并组织群众对现有水源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塘坝、水池、水窖、截潜流、大口井等小型抗旱积雨工程230余处,新打机井800眼,维护机井3.2万眼,新建扬水站点18处。
去冬以来,各灌区早安排、早准备、行动快,千方百计为灌区抗旱服务。冶河灌区引岗管理处主任崔京平介绍说,冶河灌区安排资金80余万元,对引岗总干渠进行全线清淤,为五条干渠配水做好准备,目前已完成清淤5万余立方米,计划3月中旬全部完成,同时安排投资3800余万元,对一条总干、五条干渠60余处险工险段和渗漏严重部位进行更新改造,为保障小麦春灌需要,现在工程正在紧张进行。
鹿泉市牛山村村民杜青元告诉记者:“以前等水等半天,修了这条渠以后,水下得快,浇地省时间。像我这一亩半地,过去浇用两个钟头,现在一个钟头。”杜青元所说的渠就是由市政府投资200万元改造的冶河灌渠渠道改造,以前破旧的土渠变成了水泥石头渠,而且还做了防渗处理,覆盖平山、鹿泉、元氏三个县市区,使65万农民受益。在今年出现旱情的情况下,保证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服务组织保障有力
“没想到俺打了服务电话,县抗旱服务小分队当天就上门给俺把机井维修好了”。正定县西慈亭村陆俊志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的旱情,正定县开通了抗旱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各村情况,随时提供抗旱服务。正定县水务局抗旱中心主任张向军介绍,该县成立抗旱服务小分队,备足各种型号的机泵、管带等抗旱设备零部件,随时为农民提供抗旱物资保障。每天监测土壤墒情,同时增加检测点数,确保覆盖正定的各种类型土地,及时发布土壤墒情监测信息,引导农民开展抗旱春管。
目前,我市有县级抗旱服务站18个,乡(镇)片站55个;从业人员320人,抗旱机具2737台套。为了加强我市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1200万元县级抗旱补助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面对当前的旱情,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备足抗旱、配件等货源,做到农民随来随买、随来随租、随来随修。同时公开抗旱热线电话,为农民抗旱浇地及群众饮水困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抗旱服务站共组织了58个抗旱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抗旱促春管工作。为群众维修机泵680台套,修井230眼,铺设管道12万米。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