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市场,西方有技术。这是中国知识产权博弈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如何打好“知识产权公平定价”这张牌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的诸多议程中,知识产权将是在人民币汇率之外最重要的经贸议题之一。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1月12日的一次讲话中,甚至把知识产权问题放在了汇率问题之前。
长期从事中美知识产权案件业务、美国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高级顾问王远明对《财经国家周刊》分析说,在后危机时代,美国重提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直接增加美国高知识产权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对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保护在华投资、经营的“知识型产业”的美国企业的利益,从而增加美企竞争力、增加美国国内就业。
同时,中国也已在深度思考和重构知识产权战略选择,这一方面源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是中国自身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需要。
中国应有自己的节奏和主张。分析人士指出,面对西方国家漫天要价和不合理知识产权定价方式,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对这一不公平的“知识产权贸易”提出自己的议题设置。
公平定价议题
如果美国加州引进中国高铁技术、芝加哥政府邀请比亚迪设立美国总部的案例获得成功,将会成为中国技术输出的典范型案例。但一些美方人士和舆论却以“知识产权”为由对相关投资加以指责。
记者还获悉,2011年5月美国参议院将公布来自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详细量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美国企业和就业的影响。
有分析人士认为,知识产权已经作为西方新的“霸权”,对像中国这样技术后发的新兴经济体频频施加压力。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希望通过出售大量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获利;有大量需求的非发达国家,却买不起这些经常“漫天要价”的产品。
但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对某项技术的价格进行评估,来保证公平交易。
中国商务部官员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平定价”一直是中方在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谈判中强调的重点。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瑞看来,中国庞大的市场优势和消费潜力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看重的,但是发达国家又无视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不愿意在价格方面做出让步,知识产权成了其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工具。
“尽管如此,凭借中国的市场优势作为筹码,公平定价是我们在未来的知识产权谈判中要反复强调的。”孙国瑞说。
中国的专项行动
“发达国家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挑战市场,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中国政府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商务部条法司处长杨翰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美知识产权作为核心议题,比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更大”。
杨翰辉参与了2010年12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第21届中美商贸联委会谈判。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议题的这次会议,是一次给胡锦涛美国之行“铺路”的重要会议。
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行政手段整顿知识产权。一场涉及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市(地)、县级政府机关的软件正版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迅速展开;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的专项行动也将持续到2011年3月。
虽然经验证据表明,中国知识产权诉讼中,跨国企业近期的胜诉率超过一半。在部分城市,胜诉率超过九成。但西方显然很喜欢中国的行政执法,它的效果要比司法程序快很多。孙国瑞分析说,一些中国政府官员也认为这种手段见效很快、效率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