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主持会议并发表主题报告。他指出,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欧美消费-中国制造”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链结构也将面临新的调整。同时,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大“过度依赖”问题,实现经济协调、平稳、可持续发展。
辜胜阻认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过度依赖”。一是过度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政府逐渐形成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来维持;二是过度依赖“两头在外”的外需拉动。“资金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尽管在我国经济起飞阶段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导致我国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三是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强化了企业对劳动力要素的过度依赖,使得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成本投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处于弱势地位,抑制了产业转型升级,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四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强力支撑。过度依赖房地产将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增长被房地产“钳制”,增大经济波动的风险;五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牺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不高,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将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六是过度依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共享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过低并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辜胜阻强调,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努力在“做大蛋糕”和“分配蛋糕”两个领域进行调结构和促转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的均衡协调,国内市场需求扩大与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紧密结合,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构建起“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均衡发展、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六个方面的再平衡。
一是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激活民间投资,构建起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通过畅通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扶持,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等方式激活民间投资。要优化创业致富的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培育更多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群体,彻底改变消费“短板”。
二是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转变。
三是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科学技术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为此,要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是要通过“增量创造”来推动“存量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要健全资本市场与新兴产业的对接机制,引导过剩流动性回归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五是要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向低碳、绿色、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实施积极的能源战略,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经营和政府补贴来破除新能源发展的高成本瓶颈,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改善我国能源资源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六是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发展向均衡共享、包容性增长方式转变。要建立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调节收入差距,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构建“橄榄型”社会格局。要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与企业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