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新闻集团宣布将推出专门针对苹果iPad的电子报纸《日报》,并将延续默多克坚持的新闻付费策略,而据外媒最新披露,默多克已经为《日报》制定好150人的团队编制和一年3000万美元的预算。
除了新闻集团大刀阔斧地建立全新“iPad报纸”之外,早有若干报纸试水iPad。国际上,《华尔街日报》率先推出了iPad付费应用程序,《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等传统大报也相继推出iPad应用程序。而在中国,包括12月6日登陆的解放日报集团下属两份报纸,至今已经有40余家报纸进入了iPad中文报刊应用中。
而早在推出之时,便有评论认为iPad将改变出版行业,中国报业经营者同样为借助iPad新平台欢欣鼓舞,在最近国内某地方报纸的iPad版上线后,当地媒体这样评价,“以后全球的iPad用户,尤其海外的华人华侨,都能够利用这个平台知晓本地新闻,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大好事。”
iPad与报业结合,真能给传统报业带来曙光吗?对于中国的报业经营者来说,新的媒体形式的结合又意味着什么?
报业死亡VS“救世主”
早在几年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在封面报道中引用了“报纸死亡”理论。这种悲观论调一直持续至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甚至变得更加严重。
“从2004年起,美国报业发行量与广告增速双双下滑,现在仍是负数状态。对于广告占总收入90%的报纸行业来说,目前的状况让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这一现象也已经出现。”国内某券商研究机构信息与传媒行业分析师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确实,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年代,网络、手机、移动电视、平板电脑等猛烈冲击着作为纸质媒体的报纸。而更糟糕的是,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通过报纸获取新闻的比例正迅速下滑。
然而,在更加熟悉传媒发展历史的专家看来,“媒体死亡”理论早已经没有了新意。“报纸诞生的时候,人们担心书籍会‘死亡’,电视诞生的时候,人们又担心电影会‘死亡’,但事实证明,新媒体产生后,原有媒体并没有消亡,而是改变了一种生存模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骆正林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例如上世纪60年代,电视诞生初期对于电影行业产生了很大冲击,好莱坞的经营情况也一下子跌到谷底,然而随着电影技术更新,如今大银幕电影和特技出现,使得电影重新焕发了活力。
不过,在骆正林看来,报纸确实到了加紧变革的阶段,“报纸对于纸张等物质财富的消耗巨大,而发行也面临窘境。”他表示,报业形态的变革必然引起镇痛,因此“报纸死亡论”虽有些许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但是,在报业亟需转型的情况下,iPad会是“救世主”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