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M2增量控制在15%以内会让市场感到不是稳健,而是从紧呢?
从历史经验看,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时,M2的增量通常都保持在15%左右。为什么过去控制在15%能够行,现在提出控制在15%以内却不符合实际?原因很多。
首先,2009年我国的M2的增量是27%以上,2010年开始收缩,但截至目前,M2仍然高达19.5%,明年若再压缩4.5个百分点,回落速度的确太快了,实体经济和虚拟金融市场恐怕难以承受。
2010年的贷款控制目标是7.5万亿,M2控制在17%,执行结果却是:还有一个月,贷款额度仅剩483亿,M2还在19.5%,年末肯定双超。实际上,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M2长期偏高一点不必要太紧张,韩国最高时曾经达到44.5%,而且很长时间都运行在25%左右。考虑到中国目前仍处于高增长阶段,M2指标的制定也要符合实际。定得过低,明年又是前紧后松,不得不调整。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都憋着“大干快上”,从目前各地上报的2011年GDP指标看,没有一个省份低于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不能借十二五开局乱上新项目,防范的就是乱铺摊子。但是,根据以往经验,中央再审慎,地方也要上,实际执行起来有可能接近10%,甚至超过10%。这个经济增量不可能使M2被压缩到15%以内。为什么?对比过去10多年的数据,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量大约需要投入1.6个百分点的货币增量(M2),2011年若全国经济保持9%的增长,M2至少需要增加16%,相应的贷款增量大约是7.5万亿,与今年大体持平。但有一个因素——明年各行“银信合作”往来(即表外贷款并入表内)将并表,这个数字大约是1.2万亿。如此一算,贷款量将增加8.7万亿才够。
实际上,很多人在谈论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时并不明白稳健代表了什么,以为这就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而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经济工作主基调将确保“稳增长,开新局”,重在开新局。
由“保增长”转为“稳增长”,一字之差,怎么理解?保增长中含有靠政策“拉动”的意味,明年不能再靠政策这么拉了,但仍然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谁都知道,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大量钱,这些钱从哪来,唯有靠多征税并且扩大财政赤字,最终结果还是中央银行印票子,流动性还是宽松。当然,“稳增长”相对于保增长是一次大的调整,的确也排斥“超宽松”的货币环境。但维护经济增长的稳定环境也意味着要让更多人从增长中得到实惠——不加工资怎么行。若考虑到加薪的面会很大,货币流量是不可能大幅度减少的;而“开新局”一词更是凸显出中央希望经济良性增长,实现战略转型的意义。经济要转型,新的项目必然多,必须增加贷款。同时,老项目不能突然降温,否则十几万亿贷款要成为坏账。
因此,明年的经济形势将是:新项目越来越多,都在如饥似渴地等着贷款,老项目也要加温,尽快投产,以实现GDP增长。所以,想大幅度地压缩M2,如同断奶。因此判断,明年各地都要争取开门红、开好局、开新局,银行业必须大力配合,增加贷款。可以预期,明年的GDP增长低于10%,很难,M2增量应该稳定在17%左右,贷款增量会超过8万亿,甚至接近8.5万亿。这才是一个符合“稳健”货币政策的流动性管理指标。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