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股票随大盘连续下跌,价格已经趋于合理,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尤其是上周二(11月23日),有两只股票离预设的买入上限仅差两分钱,技术上看也是短线抄底的机会。然而,我并不认为就应该急于买进。
因为从价值投资角度看,只有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之后才买入;从趋势投资角度看,不应该在下跌时去抄底,技术分析不够可靠。如果买进,就等于违反了这两条戒律。对此,有人会认为“差两分钱还较真”,太教条了;也有人则认为,这恰恰是有“定力”的表现。
佛法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以此来解释投资,的确是毫厘不爽。在这个市场上,越是有经验的“江湖老贼”就越是坚守纪律,持戒精严;越是缺乏经验的新手,就越是追求灵活、变通。
有人把股市的波动比作塞壬的歌声,只有阿波罗之子俄耳甫斯的琴声能将其压倒。即便是英雄奥德修斯,也要把自己绑在桅杆上,才能抵御其诱惑。许多人高估了自己的修为,结果犯下错误:该止损的,没有止损;该割肉的,没有割肉;不该追高的,忍不住追了;不该抄底的,忍不住抄了;不该补仓的,忍不住补了……真到了该买进的时候,没钱了、早就被套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是颜回,他最大的优点是“不二过”。做到这一点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否则股市的投资者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了。那么,颜回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就是:好学,明辨、审问、神思、笃行!对价值投资者而言,亦是如此。不但要积极地向外修——学习投资知识,还要不断地向内修——提高定力,坚守纪律。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芒格著名的“格栅理论”就是典型的向外修行,求索真知。该理论是力求掌握各个主要学科的主要理论,利用人类在各个学科、领域业已获得的各种真知灼见,形成跨学科的各种不同思维模型,从而正确、全面地分析和把握投资机会。避免因单一学科、单一模型、单一工具的缺陷而犯下错误。简而言之,就是对一件件的事情进行准确定位,形成一个个的“格子”。大量“格子”连接在一起,就形成能够融会贯通的“格栅”。以这样的“格栅”为模型,你就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投资机会及风险所在,避免犯错。
第一次见到“格栅理论”,我的脑海就迅速跳出一个词——“格物致知”。中国儒家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也就是说,只有穷究万事万物的原理,不被其外表所迷惑,直取本质,明白透彻,条分缕析,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态度才能端正,思想才能明确,才能身体力行,处理好家国大事。中国道家亦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说,即“欲尽其性,必先穷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穷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则真知确见,而不为假者所惑。”
“向外修”和“向内修”也是相辅相成的。投资者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内心就越宁静,就越有定力;反过来,内心越宁静,就越有智慧,就越能虚心学习各种知识。《礼记·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意思是说,人受欲望驱使,极易为外物所引诱,产生种种好恶情感,丧失自己的先天本性。所以,儒家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佛家提出要“自净其意”,道家提出要“恒无欲也,以观其妙”,芒格则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挖掘人类的认知偏差,一方面强调要降低击打率和预期。
然而,“向内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佛所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它要求投资人有强大的独立性,克服从众心理,不能“随大流”。在某些关键时刻,要能够战胜贪婪、恐惧等妄念,敢于与大众背道而驰。即孟子所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向外修”成了,就掌握了市场的命运;“向内修”成了,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