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的形成是供需双方的角力,补贴需求方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平抑”物价的上涨。为纾解民困,澳门2011年度施政报告提出,明年将向每名永久居民发放现金4000澳门元,非永久居民发放2400澳门元。此外,澳门还针对不同人群发放不同的补贴,加上多项免税措施,相当于政府让利14亿澳门元。相形之下,国家发改委开出的组合拳更多施力于供给方,对改善需求方的现状不够得力。其实,“发钱”措施也是一项能立竿见影的应急之策,消费者用补贴购买各自真正需要的商品,与政府拿钱补贴个别商品的方式相比,更能体现公平。
我们无法奢望像澳门居民一样得到“普惠”政策,至少低收入人群理应先得到照顾。到目前为止,各地民政部门相继宣布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广州市民政局决定在11月和12月对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发放两个月的临时物价补贴,各级财政共需投入资金1296万元,惠及13.8万名居民。计算一下,每位居民到手的钱平均不到100元;温州市将启动第三季度的价格补贴,城乡低保对象以及生活困难人员可领到每人117元的补贴。虽然是聊胜于无,但这补贴实在不算高,而高企的CPI数据至今还无法与低保标准联动。广州市民政局人士表示,如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达到4%并持续6个月,才考虑直接提高低保标准。对低保人群来说,这个条件显得有些苛刻。
既然是“一揽子”控制措施,当然是务求精准、各个击破,既解决眼前之急又能行长期之效。眼下的组合拳显然有些“偏颇”,建议再加上这么几条:发放补贴;常态性建设“菜篮子”工程,持续不懈地打击囤积居奇行为;重新调整补贴、低保与CPI的联动机制。(胡 蓉)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