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10月份经济数据如期发布。如同以往几个月一样,最大看点仍然是CPI。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创全年新高。这个水平甚至高于一些机构4%的预测。
其实,统计局发布数据之前的两件事情已经暗示了10月CPI的严峻性。一是发改委主任张平9日表示,估计今年的CPI要比3%稍微高出一点。这是官方首次发出物价超预期的明确表态。二是央行有如上个月在数据发布前宣布加息一样,又在头一天宣布了年内的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也等于提前告诉大家CPI的向上走势。CPI的上行并未超出人们的预料,近一个时期,许多市场数据都表明了物价继续上涨的走向,而且许多实际数据也远高于官方数据。显然,人们一直希冀的CPI掉头向下的情况迟迟未能发生,CPI反而以更高的态势向我们袭来。
依据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曲线,总价格水平一般与产量同方向变化,且由于价格调整的时滞性,故价格上升一般会晚于产量水平的上升。因而,经济过热总是与通货膨胀如影相随。新世纪以来,国内在2004年与2007年的两次物价高涨都与经济偏热紧密相关。而与前几年的情况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并未发生明显过热的现象。相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在调整中还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格局。第一、二、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1.9%、10.3%、9.6%。当前,之所以在我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后,经济回稳过程中迅速出现了明显的通胀压力,究其根本原因,仍然归咎于货币史无前例的超发。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与世界大多数经济体一样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这是2008年新增贷款的两倍多,而今年又计划新增贷款7.5万亿,截至目前已投入6万多亿元,今年1月到9月份,M2的增长速度是19%。如果再加上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计划”,则自2008应对危机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近20万亿元,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虽然央行宣布的货币政策为“适度宽松”,但上述数据表明,实际执行的货币政策显然是“非常宽松”的。已故经济学家大师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以世界各国的通货膨胀历史看,这的确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断。因此,目前非常宽裕的流动性是造成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从宏观经济看,当前的通胀也是为了在短期内把经济拉上来,采取强力政策刺激经济所付出代价。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