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增长趋稳而CPI涨幅再创新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无疑应当从前期的重在“保增长”,转向“防通胀”为主。央行副行长马德伦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由于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当前通货膨胀来临形势下宏观政策的调整也应当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必须考虑:
第一,政策的调整应当是逐步的。
由于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累积性的特点,因此,政策的调整应当是逐步进行的,而不宜转向太急、大起大落,否则会为了某个目标而伤害宏观经济的整体稳定性。年初中央就定下了保持经济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并逐步调整的基调,所以,在通胀升高的情况下,针对“防通胀”的政策调整也宜是逐步的。所以,无论是加息,还是提高准备金率,央行每次使用的幅度都较小,就是防止对经济产生大的震荡。事实上,已有央行官员日前表示,非常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已完成使命,中国应回归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里并未提及为抗击通胀要立即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考虑到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连续性。
第二,充分运用一揽子政策工具。
根据政策搭配的“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个政策目标,至少需要有相互独立的N种政策工具。实际上,在某个现象是由复杂的多种因素引起的情况下,要有效地予以应对也应当“多管齐下”,充分运用一揽子政策工具。以目前的通胀为例,其产生的原因,既有总量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政策实施中既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总量,回收流动性,也必须动用物资储备来平抑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同时加大对市场价格监管的力度,防止国内、国际各种来源的游资对农产品的炒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