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大宗商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却不意味着中国在定价的过程中拥有主导权。相反,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渐渐出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的怪现象。“资产价格、特别是矿业产品价格波动频率加快,波动幅度加大,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无限扩大。”中期研究院副院长王红英在2010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表示。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邓向荣说,目前,中国已成为国际上许多大宗商品的最大买家,但由于市场建设滞后,在世界定价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中国企业始终被动接受着欧美国家主导的市场价格,承受着越来越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这一现状亟待中国企业通过谋求更多的价格话语权予以改变。
在全球市场,由于铁矿石主要被三大巨头垄断,因此就出现了少数几个大供应商对应上千家企业的局面,钢企难以抱团、谈判能力薄弱,供应商在谈判中占据很大的主动权。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分散不利于中国企业争夺价格话语权,应积极宏观指导。
统计数据显示,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三家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近70%。“面对上游产业的现状,矿业企业的整合是正确的方向,但应注意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公平问题。”王红英分析,市场化定价机制和行业整合的碰撞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企业应增加理性的思考。
“此外,企业要克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引发的风险,还要将对策上升到金融层面,运用更贴近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控制风险。”谭雅玲说。王红英也表示,中国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严重不足。现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锁定整个资产质量。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际贸易中主要有两种定价模式,一种是买卖双方“协议”价格,如铁矿石;另一种是期货市场价格为基础定价。在担负着中国“金融改革先行先试”重任的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正在通过全球首创的“连续现货交易”模式,探索大宗商品的中国定价,向世界市场发出“中国声音”。
从去年12月18日开业至今,交易所每日交易量快速增长,已经成功上市的原油、焦炭、热卷板等商品的价格走势与现货市场相吻合,得到了市场参与者和分析人士的关注。据介绍,未来交易所还将不断推出既符合国家战略利益,又符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标准现货交易品种。
参加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代表提出,巨大的经济总量使中国有条件成为世界性的商品价格形成中心。但在现阶段,中国的交易机构仍要努力做好为交易商的服务,让尽可能多的参与者进行商品的买卖。要依靠各种力量将价格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地的生产企业和投资者看到价格、使用价格。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