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全球经济平衡的方式比解决汇率争端更值得研究
首先,严重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其不可持续性已经反映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前后。以中国为例,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已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虽然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是大势所趋,但是任何社会历史进程都应该是有序的,可持续的。对于一个大经济体更是如此。但数据显示,最近10年、尤其最近5年,中国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在2006—2009年中,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74%、8.01%,6.57%,3.99%。
这样高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持续多年在大国当中相当罕见。它不仅由于巨额的外贸盈余和外汇储备成为国际争端的导火索,而且巨额的外贸盈余和外汇储备(截至今年10月外汇储备余额超过2.64万亿美元,超过年GDP一半)也意味着巨额出口并没有给国内居民带来实际的福利。甚至,巨额产品生产不仅没能留在国内被消费,反而留下了沉重的环境和资源负担。因此,量化全球经济平衡,客观上能够起到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增加国民福利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争端。
换句话说,量化全球经济平衡,可以成为我们摆脱严重依赖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思路。此外,公报提到,通过结构调整改革促进消费、降低过度的全球不平衡,并使经常账户的不平衡处于可持续的水平。这实际也反映了各国真实的想法,对此我们也应该重视。
其次,全球经济平衡用量化方式比解决汇率争端更值得研究。一方面,汇率战杀伤力极大,还可能伤及无辜。25年前的《广场协议》后,日本因汇率飙升损害了出口竞争力,美国又强迫其削减经常账户盈余,日本不得不选择了规模巨大的货币扩张——而不是结构改革。随之产生的泡沫,促成了上世纪90年代“失落的十年”。曾经的天下无敌,就此陷入了萧条。
对于中国来说,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一场灾难。而巴西财政部长吉多·曼特加表示,“我们正处在一场国际汇率战争之中,全球货币正普遍走软。这对我们构成了威胁,因为它削弱了我们的竞争力。”他的这种说法,不是抱怨,而是对危险的预言。而日本和德国也对汇率更加“关心”。日本官员表示,“我们需要优先讨论汇率,量化目标不现实。”德国官员认为,“从长远来看,应该关注反映市场状况的汇率,各国应避免过分干预汇率。”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