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又与时下国内80后的成长类似,2008年12月尼尔森在中国的合资公司CR-Nielsen(华瑞网标)联合其合作伙伴ChinaRank(中国网站排名网)发布了中国网站10月流量数据,泡泡网占据IT类网站流量之最。年轻一代在购买产品前总要到互联网上去调研一番,价格变得不再是秘密,以致于经销商抱怨“价格压得越来越低,日子越来越难过”。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危机都与互联网相关。例如“抵制家乐福”事件就是由网友争顶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再逐渐蔓延到手机短信上。而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在经济危机时期爆出的“天价薪酬”事件,也是短时间内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讨论热潮。虽然国泰君安的有关负责人出来澄清,但是网友似乎并不买账,某门户网站88.6%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国泰君安的薪酬太高,对于高管在没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还拿高薪的这种行为,87.4%的人认为非常可耻。
中产领衔消费变革
中国社会正处于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的特殊阶段,逐渐富裕的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人均GDP不断攀升催生了一批有知识、收入较高的中产消费者。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奥美公关经营合伙人杨锦萍认为:“这些消费者对品牌的意识有所增强,因而更加注重品牌的一举一动及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
而美国也经历过同样的变革,在20世纪50年代,面对随处可见的产品和服务,顾客总是忙不迭地掏出钱包,就像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提出的“富裕社会”一样,这对美国民众而言是完全新鲜的体验,他们兴高采烈地尝试新产品。而进入21世纪,对各种新产品和服务早已司空见惯的美国消费者不再那么容易被商家的营销手段所打动了。
中国正在经历这种变革。2001年,北京市人均GDP就已经达到3000美元,开始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城市水平。与此同时,北京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2%,这意味着北京消费水平已经进入了比较富裕的阶段。
这批“富裕”的消费者逐渐接触到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对任何新鲜事物都非常渴求,可供选择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他们变得越来越挑剔。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寰认为,健康思潮在中产阶级中的崛起也不容忽视:“人们会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这就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以下一项数据我们也能看到健康思潮的端倪:2008年1~9月份,中国保健品进口额达8231万美元,同比增长36.08%。
虽然不少商家注意到了这一点,却把重点放在了产品营销层面:健康空调、无油炸方便面等产品席卷而来。然而,企业却忽视了重新审视产品的质量问题。
蒙牛特仑苏在打“高端牌”,宣传专属牧场、天然营养的产品,打造优雅、高贵的品牌形象的同时,却忽视了食品添加成分的鉴定,“质疑OMP”事件又让刚从“三聚氰胺”事件中缓过劲来的蒙牛跌了一个“踉跄”。
比起对价格敏感的普通消费者而言,特仑苏锁定的中高层消费者恐怕更难挽回,他们不在乎蒙牛是否退还61元购买牛奶的钱。宣亚国际传播集团首席战略官刘新华认为:“阶层高的消费者更关心他的生活质量,关心自己家人的健康,所以当这个品牌的产品影响了他们和家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他们很可能就失去了对这个品牌的忠诚度。”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