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央企重组进度固然重要,但重组后的实际效果更为关键
李保民澄清误读
按照国资委此前的计划,2010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缩减至80—100家,这意味着在剩余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至少将有超过20家央企被兼并。随着日期的临近,市场对央企重组概念股的关注也日益升温,以中航精机为代表的航天军工板块强势上涨,短期涨幅居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未来央企重组的路线图已经逐渐明确,但对于国资委而言,如何解决由于目前的行政式重组可能带来的负效应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种种迹象表明,央企重组已经进入胶着、博弈阶段。
对于央企重组而言,最难处理的问题不外乎哪些央企将要被兼并,这也是直接关系央企重组进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表示,“十二五”期间,能够得到保存的30—50家央企需要至少满足四个方面的标准: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具备世界知名的品牌;要有具备国际水平的核心竞争力;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等。
或许是由于话题过于敏感,随后,其在参加另外一个论坛时又公开澄清说,此前媒体对其“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减少至30——50家”的表述存在误读。他的原意是,中国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打造30—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而不是“减少至30—50家”。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李保民对其言论又有所澄清,但其核心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也等于是间接的表述了未来央企兼并重组的标准。
路线图虽然已经确定,但对于央企重组而言,无论从速度上还是质量上,对于国资委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