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造品牌、营造体验的激烈竞争中,能与星巴克媲美的公司在全世界上恐怕寥寥无几。这家创立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的咖啡店早已经将售卖咖啡的生意变成了“售卖文化”,它所营造的“第三空间”让许多人找到了家庭和公司之外的社交、聚会或休闲场所。星巴克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在接受本刊编辑王亦丁的专访中,星巴克大中华区总裁王金龙认为,选址、市场计划或者为员工灌输规章制度等并不是公司与众不同的重要因素,让员工发自真心地营造令每一位顾客感到温馨的咖啡体验,才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星巴克大中华区总裁王金龙(摄影:CMC)
在王金龙的带领下,星巴克不仅为偏好饮茶的中国顾客提供高品质的咖啡,而且还力求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愉悦体验。正如王金龙指出,创造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星巴克体验”并不易,因为每个客户的体验都是通过每一次与星巴克员工的接触交叉形成的。但他认为,恰恰是这种客户服务的能力,让星巴克在低门槛的咖啡行业中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
王金龙讲述了“星巴克体验”的原则。比如,员工是星巴克的伙伴,老板希望员工把顾客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员工希望老板能把员工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热情好客,宽容待人,等等,这些看起来似乎与咖啡一点关系也没有,但这些理念却在星巴克大中华地区的约 700 家店里大行其道。星巴克将“标准”与“细节”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的“星巴克体验”,同时向每位顾客提供关乎细节的具体需求。这一切,正是来自于星巴克成千上万的员工。他们真正理解了优质服务的感受,并且有权力和能力解决客户的问题,从而自始至终地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王金龙 2005 年成为星巴克大中华区总裁。在管理这家零售企业的过程中,他认为自始至终提供一流服务并不够,服务的品牌就像包装的品牌一样,需要创造性的品牌再塑,使客户获得超值服务的印象。以下是访谈摘录。
《财富》(中文版)问:在中国,星巴克代表了独特的零售文化品牌,你们是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的?
王金龙答:星巴克将普通的咖啡打造成全世界人民喜欢的品牌,在拥有茶文化的中国,我们将品牌和当地文化结合起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其次,星巴克尊重当地文化,为当地的居民营造“第三空间”\u2014在家庭和办公室之外,将咖啡作为载体,建立一个独特的沟通平台。第三,星巴克不仅卖咖啡,更关注员工。咖啡行业门槛不高,很多人都可以开咖啡店,但能够做到拥有几万员工甚至十几万员工,遵循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遵守咖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原则,向消费者提供星巴克的体验,实属不易。举个例子,在星巴克,员工被称为“伙伴”。我们率先在零售行业中为星巴克的员工和家人、孩子提供了除国家基本保险(四险一金)之外的 10 万元大病医疗附加保险;第二年,我们将保额提高到 15 万元。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很多公司都认为客户是第一位的,但在我们看来,如果能够令我们的员工满意,在工作环境和待遇方面提供高于员工期望值的水平,那么,我们的员工就会为客户提供超过期望值的服务。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谷时,这尤其重要。
第二,星巴克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咖啡生产是个长期的过程,为了控制咖啡的质量,我们为咖啡农提供贷款,修建学校和医院。在中国,我们在 2005 年 9 月出资 500 万美元建立“星巴克中国教育项目”,与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比如教师培训、建立图书馆、援助贫困大学生等,还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合作,参与“母亲水窖”工程。
第三,星巴克的产品服务。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从咖啡豆收集、采购、运输,到烘焙、制成咖啡,自始至终都对整个过程一手控制的咖啡公司。每一粒咖啡豆约有 1,200 种成分,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如何将不同的成分更好地调合起来?这就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比如,expressso(特浓咖啡)打磨是按照秒来计算的,大约是 18~23 秒,多一秒少一秒都不合格。我在咖啡业做了 20 年,其实一两秒的差别是很难察觉的。但在星巴克,多一秒少一秒都不可以,而且全球 16,000 家店都是同一个标准,这就是星巴克对待产品的态度。
问:星巴克在中国面临很激烈的竞争,价格偏贵,如何在服务上让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
答:星巴克注重创新,让这个古老的品牌永远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每年,我们都会推出新的产品,让消费者有全新的享受。比如,我们在 2008 年中国春节时推出了经典红茶 latte,尝试了红豆星冰乐和抹茶新冰乐。此外,我们在美国也做了许多 tea latte 方面的尝试,推出了 full-leaf-tea-latte(全叶茶包)。在中国,我们也做了许多 tea latte,red-tea-latte(如意红茶)的推广和调查,希望能够推出更多适合中国文化的产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