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0月22日电(记者李亚彪、商意盈)“我们为地球系上领带”这句话,是世界最大领带生产基地之一的浙江省嵊州市人的骄傲。但这个“领带之乡”曾一度遇到话语权失控、量大而利薄的困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嵊州领带正通过大“变脸”,全力扭转过去20多年的发展模式,打破发展困局。
现实之惑:“为地球系上领带”的困扰
嵊州领带产业自1984年起步,从小到大,目前拥有企业千余家,年产值超百亿元,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和百姓勤劳致富的依靠。据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介绍,全市年产领带3.5亿条,占全国90%、世界40%,产量全球第一。
“量虽然大,可质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嵊州市委书记郭敏说。
量大利薄是不少领带企业的痛处。在嵊州最大领带生产企业之一的巴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耀说,嵊州领带多数是赚取中间环节的加工费,可在整个利润链条上,加工环节的利润仅占10%。
业内人士分析,嵊州领带利润低,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总卡着脖子,下游大量订单掌握在中间商手中,没有定价权,高额利润被截留。以一条嵊州领带在国际市场上销售30美元测算,国外终端品牌企业在销售环节可拿到15美元,有品牌经营权的中间商可拿到12美元,而嵊州的生产企业只有3美元出厂价。
过去20多年间,嵊州领带正是依靠“大批量、低价位”的优势,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将缘起于西方的领带产业转移到东方。时至今日,“以量为荣”的发展模式遇到巨大挑战。郭敏说:“即使全世界的领带都归嵊州生产,也难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