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之变:“产业链拉伸”拓出新天地
一个月前,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远赴四川,同当地洽谈设立蚕桑生产基地事宜。为提高原材料的自主掌控能力,嵊州十几家领带企业同云南、四川等省相关县市达成协议,在当地设立蚕桑生产基地。
“这些基地预计年可产丝近8000吨,基本上能满足嵊州领带生产所需。”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庆余说,嵊州市为此设立外拓蚕桑基地专项基金,同时筹划建立蚕桑茧丝储备调配中心。
除向上游“拉伸”外,嵊州领带产业还往下游拓展,以释放成本压力,获取更大利润空间。浙江丹鲁依服饰有限公司利用欧洲经济波动之机,同国外品牌公司合作,在欧洲创办终端销售业务公司,分享对方品牌带来的终端销售利润。嵊州市经贸局副局长邢昌陆说,政府已拿出专门资金鼓励收购国外品牌。
去年,嵊州提出“真丝拓展计划”,力争通过五年努力,确保真丝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把嵊州打造成全球集生产加工、研发设计、产品展示、批发销售、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为一体的真丝产业集聚地。不少从领带生产起步的企业,针织服装产值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占整个企业产值的一半。
从领带往真丝产业转移,嵊州有天然优势。全球家纺业处于上升期,真丝家纺与领带同属提花产品,技术、设备、设计相通,客户重合度高。“领带产业做家纺风险相对较小。”周庆余说,“全球最先进的电脑提花织机60%在嵊州,生产国内匮乏的高档真丝提花面料,是嵊州领带企业的强项。”
存量之变:从“减法”做出“乘法”
嵊州一大批领带生产企业开始把后整理业务从企业剥离。郭敏告诉记者,整合产业链,引导企业把专业性较强的产业链环节剥离整合,形成“竞合型”的社会化专业分工协作体系,是嵊州领带产业在存量上做的大文章。
如今,越来越多的嵊州领带企业开始做“减法”,在整合中退出部分环节,以求实现“乘法”效应。嵊州6家公司共同投资的联合物流公司,承揽当地领带企业的物流业务,许多生产企业则纷纷停止自办物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