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0月21日电(记者 李亚彪 商意盈 章利新)1981年出生的董铭尽管已成功从父亲手中接过总经理的职位,可依旧出门时常带着一本名为《家业长青》的书在身边。
两年前,董铭作为学员到“家业长青”学院参加民营企业“接班人”培训,学院创办者茅理翔把自己撰写的《家业长青》送了一本给董铭。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即使工作后也需要它!”已全面扛起公司重担的董铭说。参加培训前,他还只是一个沉迷于电脑游戏的毛头小伙。
在中国,参与助推民营企业完成父子“交接班”的不只有“家业长青”学院。近两年间,国内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类似机构与社会组织。
年近七旬的茅理翔开办的“家业长青”学院是这些机构组织中最活跃的一家。身为中国最大厨房用具生产商之一方太集团的董事长,“家业长青”学院与茅理翔的企业一样知名。
茅理翔与中国许多民营企业一样,同样面临过“交接班”问题。几年前,茅理翔把企业交给儿子全权打理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传承、发展、规律和运行模式的研究上。
“我在北京、山东、浙江等地一些高校与企业演讲时,感到民营企业对于‘接班’问题的咨询需求十分强烈。”在各地的讲学最终促使茅理翔办起“家业长青”学院。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