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英美等发达国家储蓄率和贸易逆差发生变化,带来全球经济缓慢再平衡,而这一再平衡过程无疑将对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冲击,也倒逼中国对经济结构做出战略性调整。
在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的扩大,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等。
专家认为,以上因素可归结于一个主要矛盾,即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与新阶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而这也使得“十二五”时期成为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实质性推进,将会面临突出的发展可持续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引发的这种忧患意识也使中共高层更清楚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今年二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做出判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本周末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将着重研究关于制定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国庆前的一次会议中已经发出明确信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整将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再调整不仅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也是中国迈向中上等收入水平国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中国30多年的高速增长历程中,曾经历过两次经济转型,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的腾飞,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出口型轻工业的崛起,都为中国创造了相对平衡的增长和大量就业岗位。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