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样的指责,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反驳说,美国不仅在减排问题上无所作为,还想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把问题归咎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有专家认为,中国代表团这样有底气的回应,源于中国政府在推进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出的诚意、决心和努力。这将为国际谈判带来新希望!
国际谈判下的全民低碳行动
张建宇是一家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天津会议期间,他所在的组织联合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等机构举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碳交易的边会。他告诉记者,在这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说,《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即将出台,这样的法规将有可能极大地推动中国国内温室气体的减排,因为要实现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必须辅以强有力的经济手段。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中国可以不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但近年来,中国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把低碳、减排、交易锁定为未来的商机。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过去一两年间,北京、上海、天津都成立了碳交易所,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蛋糕似乎就在眼前。可是,三家交易所成立以来,减排交易的生意比较清淡,大多具有“演示”性质。
在业界看来,背后的原因是,尽管业界不否认低碳经济未来的大市场,但这个新生领域存在的诸多缺陷让其裹足不前。所以,从去年起,国家发改委就在酝酿一套规范碳交易的制度,希望中国的低碳市场能迅速启动。
事实上,类似这样促进社会经济向低碳方向发展法律和政策,近年来在中国层出不穷。在张建宇看来,虽然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前景不明,但在中国,却已经进入全民低碳的时代。
在政府层面,几个月前,中国政府宣布,五省八市进行低碳省市试点;企业层面,过去政府要求强制完成能耗消减任务,目前已经有企业尝到低碳的甜头,自主减排;而在公民层面,低碳的生活方式也由小众走向大众。
全民低碳时代的到来与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不断提升的减排力度相关。解振华在解读这种变化时说,中国下这么大力气节能减排是出于中国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
他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达国家工业化200多年遇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利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提高资源产出率,转变我们的发展和消费方式,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才可能持续。
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解振华说,“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但我们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