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护防守到积极主动
尽管已经离开中国谈判代表团一年多,但邹骥依然近距离观察着气候谈判中中国代表团的表现。邹骥目前的身份是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的首席代表,作为一家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在此次天津会议同时举行的边会上,他发布了一份关注中国低碳经济的研究报告。
对比以往参与的若干次谈判,邹骥说,在马拉松式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中国代表团始终坚持一个底线:在减排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在底线之外,代表团的姿态与战略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过去,在谈判中中国的谈判代表可能会更多地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减排存在的种种困难,整个谈判表现出的是一种辩护和防守的姿态。但最近几年,中国代表团变得更有自信,敢于向国际社会强调,低碳经济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不管谈判结果如何,中国都要坚定地节能减排。其中最积极的姿态是,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召开之前,并不承担减排任务的中国宣布,2020年,中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0%~45%。这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得不提前进入低碳时代,而这是很多发达国家都做不到的。
在邹骥看来,谈判中,中国代表团表现出的底气,与对未来的承诺,和已经作出的努力密切相关。一个被解振华多次引用的数据是,如果到年底,“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能实现的话,相当于过去5年间,全国节约了6亿吨标准煤,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
在此次天津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不仅举行了若干场新闻发布会公开自己的主张,而且包括解振华在内的中国代表团的高级官员还频繁接受境内外媒体的采访。用解振华的话来说,中国以前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及立场宣传得不多,现在将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媒体。他还强调,应该多给国外媒体一些提问的机会。
谈判过程中历来不缺乏责难与批评,天津会议也一样。当会期过半时,美国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托德·斯特恩在地球的另一端指责中国阻碍了这一轮气候谈判。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