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2007年三季度上证综指触及6000点后,出现了连跌5个季度的大熊市。下调开始时,基金经理反应迟钝,继续重仓持股,甚至在2007年底刷新了仓位的最高纪录。但等待基金的却是之后一个季度下跌34%。此后,基金经理继续“抱团取暖”,在持续下跌后的第三个季度,仍然保持75.37%的仓位,大盘再次跌去21.21%。直到此时,基金经理才如梦初醒。
在2009年初至2010年6月的一轮较小的牛熊行情中,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令人大跌眼镜。在行情启动前,基金整体上持续减仓。 2008年三四季度,基金一直处于轻仓状态,甚至在2008年年底创造了66.14%的历史最低纪录。随后,上证指数在一季度反弹幅度高达30.34%,基金再一次在牛市启动前踏空。而基金经理无动于衷,继续保持偏低仓位,不料,下一季度,基金又涨了24.70%。
到了2009年二季度末,基金整体仓位上调至82.55%时,大盘却出现了6.08%的回调,基金旋即将整体仓位下调至80%以下。谁料,大盘在下一季度上涨17.91%。热情重燃的基金经理,在2009年底把仓位推至历史新高,达到84.72%,谁料此后一个季度下跌了5.13%。到了2010年一季度末,基金仓位保持高位,可今年二季度重挫22.86%。
基金承认不具备择时能力
不难发现,大多数基金经理并不具备择时能力。这一调查显示,从2005年6月30日至2010年6月30日的五年里,基金平均仓位的最低值为66.14%,出现了两次,但在最低值出现后的下一季度,上证综指分别上涨6.91%和30.345%,表明基金整体踏空。而基金平均仓位的最高值为84.72%,之后的一个季度大盘下跌5.13%,且连续下跌两个季度。这表明,基金经理整体最悲观时,后市反而提供了良好的赚钱机会;在基金经理整体最为乐观时,却屡屡受到打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