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国内劳动力市场进行了3个月的调研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今年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对中国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做出解读和预测。
《报告》显示,2010年,东、中、西部各区域的劳动力需求供给比均已超过正常繁荣时期95%的平均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其中城市劳动力的需求供给比达到103%。
劳动力需求超越供给这一形势,使得当前农民工工资出现普遍上涨。《报告》认为,本轮工资上涨并不是简单的上涨,而是工资形成机制从低端劳动力的生存工资法则,向市场议价型机制的转变。
《报告》预测,发轫于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将蔓延至中高端劳动力市场,其将引发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表示,对工业劳动力供给条件的判断和预测,将影响农业、就业、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取向,这关系到工业化及下阶段整体经济发展。
农民工工资将持续上涨
《报告》显示,自2004年“民工荒”爆发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进入了一个快速的上升通道。迄今农民工工资延续了6年的上涨态势,涨幅超过1倍,年均涨幅超过12.4%。
劳动力由过剩转向枯竭,是工资上涨的根本原因。中国目前农业劳动力人数仍高达3亿,其就业比重达到40%,农业部门仍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报告》认为,工资上涨是因为工资形成机制发生根本变化,从传统的生存工资法则转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型工资法则转变。
所谓“保留工资”,是指留在农村的劳动者收入水平。《报告》课题组专家对记者表示,由于务农收入和农民转移成本均上升,加之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促使保留工资沿着渐进式的通道增长,从而推动低端劳动力价格上涨。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劳动需求强劲,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工资将越过保留工资的约束,工资将随劳动需求的递增而不断上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