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行法律禁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潜在利益仍引人注目。张春义,中国社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去年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就是出自他所在的研究所。9月21日植保(中国)协会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交流会上,他援引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以阐述转基因粮食商业化的必要性。“预测显示,抗虫棉花、植酸酶玉米和抗虫水稻三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年增效益将分别是77亿元、135亿元、360亿元。”张春义表示。
这三项中,目前仅有抗虫棉花大面积种植。获得安全证书的水稻和玉米要想真正迈入商业化种植进程,仍需要获取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等步骤,而这一时间表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高成本之忧
相关部门希望通过推广高产的转基因作物,解决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紧张问题,同时改善农民收入。但商业化推广的反对者认为,转基因会加重农民负担,因为他们将不得不支付昂贵的种子成本。
绿色和平建议暂停转基因水稻商业化进程的原因在于: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过程中,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一直被强调,但国内的转基因水稻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农用化学品公司和种子公司可以向农民收取技术费,而取得很高的利润;同时,专利技术使农民无法保留种子,每个播种季都必须重新购买,这将影响农产品定价权和农民收入。绿色和平因此建议,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研发的投入,应以发展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前提。
另外,反对者担心这项1994年才兴起的技术,对人体及环境的长期影响不明晰。
在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争论声中,监管部门谨慎地维持着平衡。2010年一号文件中,关于转基因部分如此阐述“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当时引发了关于加快商业化进程的猜测,也有不少质疑声。此后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转基因的阐述就仅提及“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未再提及“产业化”。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