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9月26日专电 新华社记者 王攀
经过一年的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各地海关正在海关总署的安排下,紧锣密鼓地全面推进以促进企业守法自律为目标的分类通关改革工作。
来自全国试点海关之一的广州海关的最新调查显示,信用度提高直接推动大批企业享受“守法便利”,而随之带来的经营成本降低、生产便利等正在成为我国外贸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的新来源。
然而,在这场“诚信”考验面前,人们也敏锐地关注到,与高度关注原材料、劳动力、能耗、土地等企业经营的“硬成本”相比,我国企业对于通过企业诚信建设降低“软成本”的意识依然匮乏,亟待改变。
分类通关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对大多数外贸企业而言,“诚信”似乎意味着就是企业的责任和成本的增长,但在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瑞雄看来,诚信也意味着生产力和盈利空间。
他说:“作为海关评定的AA类高信用企业,我们每个月仅节省的保税材料保证金就接近200万美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稳定度也大幅提高。”
推动万宝降低“诚信成本”的,是今年7月底开始正式在全国铺开的分类通关改革工作。海关总署发布的第56号公告要求,出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从此前的广州等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海关开展;进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则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海关开展试点。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