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要让企业能主动去提升诚信度,必须让企业真正得到实际利益。实践证明,让企业从守法管理中得到通关便利,是AA、A类高信用企业培育的关键。
“诚信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必须做的,但从执法和推进工作的角度来说,基层海关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服务意识,确保担保验放、适用较低查验率、优先办理等分类措施,让诚信从责任变成效益。”叶涛说。
“我们也积极参与了广州海关分类通关改革的流程试验,对在通关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海关一同研究解决,及时反馈办理结果,这种合作实际上给企业和国家行政部门带来双赢结果。”蔡瑞雄说,“这样最终受益的,还是中国外贸行业本身。”
企业应加强“软成本”意识
眼下,分类通关改革工作在向纵深发展。而在有关人士看来,改革进程中也折射出我国部分外贸企业对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政企合作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软成本”领域的关注度仍然偏低。
叶涛告诉记者,尽管有不少企业积极参与分类通关改革,但也有一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愿意在信用建设方面投入资源。“很多企业非常实际,觉得提升信用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成为当前分类通关建设的一大制约。”
“从市场运营角度来说,分类通关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企业的考核。很多企业一提削减成本,就想到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土地和能源等‘硬成本’,却忽视诚信建设、品质保障等带来的‘软成本’的变化,这是不正确的。”蔡瑞雄说。
一位出口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对于成长性企业而言,信用建设的回报其实相当丰厚。“除了成本考虑外,海关信用记录能为企业在融资、监管和上市换取很多便利;此外,现在企业都是产业链中的一环,如果企业的信用建设落后于自己的上下游合作者,那这家企业的合作成本势必居高不下。”
“政府未来可以进一步细化分类通关的奖励举措,让企业看到更多的实际利益,同时优化改革措施,方便企业参与,从而推动更多企业进入诚信建设的合作通道之中。”蔡瑞雄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