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两个月前,当英利现身南非世界杯时,还有营销专家分析英利此举失策之处:
“英利需要的是欧洲的企业而非全球的球迷。”“英利并没有把产品铺向全球,却要支付全球营销的巨额广告费,发生了市场与营销不匹配的错误。”……“变则通,通则赢。”苗连生表示,他不认为太阳能电池组件将永远固定在B2B(企业对企业)模式,“难道终端消费品就一定要是洗发膏、矿泉水?”
敢于在太阳能组件市场上尝试B2C(企业对消费者),是因为英利第一个嗅到了光伏产业将涌现大量终端消费者时代的到来。
“以欧洲为例,随着成本降低,太阳能屋顶发电项目将越来越多地走入欧洲单个家庭。(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届时,太阳能光伏企业将面对成千上万个独立消费体。”英利负责海外销售的经理杨祚告诉记者,一个家庭投资2万欧元购买太阳能产品不算小花费。“这时,品牌就是左右消费者购买的影响因素之一。”
无疑,谁能在整个世界太阳能光伏企业中率先在终端消费者中树立自己的企业品牌,谁将在未来市场占据先机。
用习惯将复杂道理进行简单化描述的苗连生的话说就是:品牌是什么,不是一张嘴说了算,是三张嘴,是老百姓的口碑。
“品牌培养是要从行业兴起时就开始,世界光伏产业刚刚兴起二十年,中国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为时不晚。”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武义青认为,应该吸取此前中国很多企业不重视塑造品牌的教训,“等到产品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时就晚了。”
如果说树立国际品牌意识只是英利着眼市场的未雨绸缪之举,那么选择世界杯作为品牌营销的舞台,算得上英利的独到之处了。
“体育有激情,跟我们企业的精神特质很符合,也最容易被广大终端消费者所接受。”英利首席财务官李宗炜说,世界杯之旅让英利的品牌营销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现在连NBA、F1等全球知名体育赛事都有人在跟我们接触。”
当然,英利国际品牌塑造的背后是其产品获得的一张张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一家获得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的中国企业、第一家加入国际环保组织——— 光伏回收协会的中国企业、第一家获得德国莱茵TUV“功率控制”认证的中国企业,UL、IEC和ISO认证……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认证不仅使企业取得向国外出口的通行证,同时也向国外消费者展示中国企业产品的质量、实力和技术能力,从而提高中国产品在外国消费者当中的影响,这无疑会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影响。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