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机动车通行速度,北京宽马路越来越多,有些路段,横穿马路时,必须加快步伐,否则,一个绿灯过不去。如果腿脚不灵便,只能分两次通过。滚滚车流里,人显得无助而渺小,能开车当然不步行。
骑自行车出门?机动车占用着自行车道,停或行,都理直气壮,血肉之躯怎敌得过钢铁之威?还得呼吸富含汽车尾气的污浊空气;即便鼓足勇气骑车出门,时不常得应对丢车的意外。最终就是,车不骑也罢。
乘公交似乎是个好选择。这是政府鼓励的行为,不仅低票价,还在拥挤路段划出专用通道、开通快速公交。但马路越来越宽后,为乘公交步行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且日晒雨淋等车后,还得忍受人多的异味、挤搡,更何况,也一样堵在路上,通行速度未必比开车快。最终,不少人又被逼回私家车上。
幸亏还有地铁!这几乎就是行在北京“避堵”的大救星。不过,上下班高峰时,拥挤的程度,可以和10多年前的北京公交相媲美,“挤成相片”已成常态。
以贯通南北的地铁4号线为例,早高峰时,从南往北走,在北京南站这一站,有过几次挤不上车的教训,有人已经找到躲挤的窍门:往南回坐一站,尽管找到座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上车容易,至少能找到个不挨挤的角落;到宣武门站换乘2号线则是个耐心大考验,通过故意设置得七拐八弯缓冲通道后,人流黑压压地拥塞在宽约4米、长约10米的通道里,只能一步一步往前挪。上楼梯时,几乎就是踩着前面人的脚后跟往上爬。
最可怕的是地铁1号线,拥挤程度不比4号线低,还没有空调。曾经看过一位成功人士的故事,最初立志就是被挤在地铁里时,悄悄告诉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早日买车,尽快摆脱挤地铁之苦。
由此看来,如果搭乘公共交通,总会弄得个臭汗淋漓、衣衫不整,驾乘私家车上下班确实也是个无奈的选择。
北京以每年60万的规模在增加人口,常住人口将很快突破2000万,立志买车的青年才俊也只会越来越多。如果城市的发展,只停留在提高机动车通行速度,一味扩宽道路、路上修路,总有一天流动的停车场会变成不动的停车场,出行快捷的工具,可能变成下一步发展的束缚,因此,未雨绸缪更考验政府决策能力、管理能力。
让人不失体面地乘用公共交通,构建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这是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以机动车为重,车只是通行手段,人才是目的。只有宽马路的城市,是没有人味、缺乏韵味的城市。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