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立志、陈凤来通讯员李丽、张荣霞)7月1日,大广高速衡水改扩建段正式通车,使衡水成为我省第一个拥有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的城市。该路段的完工进一步推进了市域路网建设,完善了北上南下、东出西联的交通体系,为衡水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湖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衡水建市较晚,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以主城区为中心的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濒临衡水湖的优势也没有得到体现。在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中,该市决定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符合实际的城市化道路。衡水市委书记刘可为说:“衡水欠发达的实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在高楼大厦、现代化设施上和发达城市比拼,但市区有个衡水湖,是其他城市没有的。我们要把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经济、高端产业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湖城。”
精心打造城市路网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道路建设是先导。该市配合省交通厅,积极推进大广高速公路衡水段建设,确保年底衡水段全线通车;推进邢衡、衡港高速公路衡水段建设,依托黄骅港加快衡水发展;推进衡德高速故城支线建设,进一步打通衡水与山东的经济合作大通道。提高城区道路等级,加快构建“一网五环”路网格局。“一网”,即城市交通网;“五环”,即环九州产业聚集区、环主城区、环新城区、环湖东产业带、环冀州城区的城市路网。重点建设了东湖大道、中湖大道、西湖大道、迎宾大道、滨河大道。
前进大街是衡水市区的迎宾大道,为高标准建设该路,衡水市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对道路系统进行了全方位设计,道路全长5735米,红线宽120米,中间建设一条38米宽的明渠,两侧各建16米宽的快车道、4米宽的绿化隔离带、7米宽的慢车道、5米宽的便道、9米宽的绿化带。沿路还建设了14座桥梁、26个亲水平台、30多个小型林荫广场。
两年来,该市投资17.8亿元完成了人民路、迎宾大道、中湖大道南段、衡井线等11条道路和干马桥、中华桥等20座桥梁的新改建工程,打通了中华大街、育才路等14条断头路。
科学开发衡水湖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核心是做好“水”文章。衡水湖是距离城市最近的国家级湿地之一,北接衡水市区、南连冀州市,形成了“一湖两城”的地理格局。在有效保护、科学开发的前提下,该市一次性在衡水湖畔调整了8.19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规划,使这一区域成为衡水产业及文化的多功能展销平台、衡水湖东扩的城市开发引擎、衡水湖旅游及产业开发的综合性平台、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综合示范区。
为较好地开发这一区域,衡水市从去年以来,共拆除湖区内违章及有碍观瞻建筑60万平方米,建设了总长30公里的“三横一纵”主干路网;启动建设了衡水湖北岸生态主题公园,重点推进了水上乐园、运动公园、会展中心三大板块建设;建设了万亩荷花园,使之成为包含608个国家认证品种、国内荷花品种最全的特色精品景区;种植各种乔木7000多棵、灌木3000多棵、花卉20多万平方米。
完善城市循环水网 该市在城市建设中,由路网为主转变为水网、路网并重,规划了“一网六环、30河36湖”的水系框架。“一网”,即总面积824平方公里的区域整体水网;“六环”,即整体水网中的六个分区,包括主城区水系循环、新城区水系循环、衡水湖区域水系循环、冀州区域水系循环、索泸河区域水系循环、九州产业聚集区水系循环。
治理贯穿衡水市区13公里的滏阳河,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重要工程。该市在天津大学专家编制的水系规划指导下,对滏阳河重点实施了河道清淤、堤防恢复、险工加固、河岸护砌、水景观建设、排污口治理、截污导污、堤岸绿化等系列工程。
河道沿线布设了宝云湿地公园、滏阳人文公园、文化中心公园、历史文化走廊等3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通过滏阳河将大小水路连通一体,形成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纵横交织的城市水网架构。整治后的滏阳河主河槽景观水面一般宽60米至120米,最宽处达500米,水深2.4米至3.5米。
在市区、湖区及两者的接合部,根据地形地貌建设了数十个星罗棋布的小湖,启动了6个湖泊的扩挖引水、滏阳新河整治和湿地恢复、衡水湖西湖地表水源地等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打造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相连的生态景观。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