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造成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产品市场上的行业垄断维持了企业的超额利润,而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则造成机会不公平,这使得特定行业的超额利润能够转化为个人收入。要破除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就需要同时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加强竞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
当前,中国的垄断行业收入越来越受人诟病,究其原因,还是人们觉得垄断行业收入高是不公正的。并且,从观察上来看,行业收入差距在近年来进一步扩大了。
劳动力市场改革不充分及行业间竞争不平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行业间的工资差距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十余个行业的工资水平数据,我们可以用两个指标展现1978年以来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一个最为简单的指标是最高和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这个比值从1978年的1.66上升到了1997年的2.26,继而快速地上升到2006年的4.75。另一个指标是所有行业工资水平的基尼系数,这样计算出的基尼系数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1978年基尼系数为0.05,1997年为0.1,之后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0.19。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实际已经达到了0.47,超过0.4的警戒线。
在可以找到更新数据的2007年,中国的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高收入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而排在后三位的低收入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中,行业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比值是4.4倍,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这一比值仅为1.6。而在更为细分的100多个行业中,收入最低的是畜牧业,与之相比,收入最高的几个细分行业依次是证券业(14.6倍)、航空运输业(7.19倍)、其他金融活动(7.18倍)、软件业(6.6倍)、计算机服务业(6.4倍)和烟草制品业(5.5倍)。
可以将1997年作为的分界线来对比前后两个阶段行业工资差距的变化,1997年之后,行业工资差距明显加快上升。在1996年之前,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比较温和,较为明显的调整是人们的收入结构,工资占总收入的比重持续降低。19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使企业拥有了更大的决定工资和奖金水平的权力,企业效益差别在收入上有所体现。企业对职工实施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使得行业和企业间的效益差别开始成为职工收入差距的原因。1996年,从上海开始,建立了大量再就业服务中心,对国有企业富余职工进行下岗分流,之后,劳动力市场改革加速,就业结构调整剧烈,失业率快速上升。1997年后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换句话说,由于就业存量的结构性调整,在国有部门出现的增长主要被继续留在国有部门的那部分人获得了。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之后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是从亏损企业开始的,当时的政策是允许连续亏损两年的国有企业通过下岗分流的方式减少富余职工,而亏损企业更多地集中在竞争性部门。那一轮改革更多地影响了竞争性部门的工资上涨,再加上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也是在这样一些竞争性部门,这样,竞争性部门的工资上涨就受到了更大的压力。相比之下,对于像公用事业、邮电、通讯、金融等较少受到冲击的垄断部门来说,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对他们影响不大。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