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山是弃速度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速度第一质量第二,当速度与效率发生矛盾时,我们都往往是优先考虑速度。在这方面,去年就最为典型。在2008年底,中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就已经开始显露,结构性矛盾也已经相当突出。但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中国政府为防止中国经济的急剧下滑,推出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这个救市计划当时对于稳定中国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其中有大量救市资金流向了本来就应该淘汰的过剩产能与企业,这就使本来已经十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严重。今年以来,我们开始把调结构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但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们的宏观调控又开始变得举棋不定,不但调结构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动摇,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蹈去年覆辙的征兆。如果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有效地越过“保增长”这座山,那么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就不但会落空,经济转型的任务也很难有效推进并顺利实现。时间拖得越久,积累的矛盾就会越多,对经济的转型就越不利,经济的长远发展就会越困难。
第二座山是转理念
经济增长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似乎早就解决了的问题有必要重新研究。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且是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全面转换。经济的发展不能以G D 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而必须把人民福祉的提升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目标。比如去年为了实现“保8”而把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了房地产市场,不但催生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而且也大大激化了本来就十分严重的社会矛盾。如果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人民群众连房子都买不起,并且以牺牲整整一代人为代价———大多数的80后和90后都既付不出首付又付不起月供因此连“房奴”都当不起而只能做“蜗奴”,那么这样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就不能说是成功的。经济转型并不只是要扶植几个企业与几个产业,而是发展机制、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全面转换。现代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体制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靠行政权力拨动的,现代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则是涌动的。没有市场的全面发育、没有竞争的充分展开、没有残酷的优胜劣汰,不但产业的升级换代难以形成,而且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难以在竞争中产生与扩散,这就会使经济转型缺乏应有的机制与动力,转型的时间就会被大大拖延,转型的难度也会成倍增加。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