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前的今天,中国首次启动“汇改”,结束了人民币长达10年的“固定汇率体制”。从那一刻起,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取而代之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
货币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而汇率制度是货币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汇率制度牵动着全球的神经,正是因为体量庞大,中国汇改备受关注。
汇改五周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实现了超过20%的升值,并逐步体现出人民币更加市场化和更具弹性的一面。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较汇改之时已大大降低,未来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关注的焦点将逐步转向人民币的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浮动将更加重视一篮子货币的作用,更多地呈现双向波动走势。
■ 盘点五年汇改路
在这五年间,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汇改初期的快速升值、金融危机时的基本稳定和近期深化改革后的弹性增加三个阶段。如果仅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启动时1美元对8.11元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和五年后7月20日1美元对6.7812元人民币的中间价对比来看,可能只有两个字能深刻停留在人们脑海中,那就是“升值”,但是,这期间人民币汇率越发灵活多变的进程,又是“升值”两个字所不能全部描绘。【人民币汇改大事记】

48个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图
2005年-2007年: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在前三年一直处于加速升值的过程。以每年的7月21日为分界点,相较于刚刚汇改后第一年人民币所呈现出来的缓慢爬升,在汇改后第二年和第三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其中第二年升值幅度5.5%,第三年则高达10.9%,成为汇改以后升值速度最快的一年。
2008年-2009年:汇改进入第四个年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要求我国各项政策步入“非常时期”,这其中也包括汇率政策———人民币日均波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收窄至千分之三,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年间,升值的势头一路放缓,与美元汇率比值保持了稳定。自2008年7月30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走出10个交易日的“连阴”,更创出自汇改以来最大的一波贬值行情。
2010年:汇改步入第五个年头,这一年可以称得上是汇改以来最有看头的一年。这一年,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淡去,央行的汇率政策也从“非常时期”退出。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次的改革,更强调参考一篮子和弹性。详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