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不贪凉,饮食营养以健脾,并保持适当的运动,可助健康度伏天。
“三伏”是按照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三伏”, 大致相当于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今年则从7月19日进入初伏。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为闷热潮湿的日子,“桑拿天”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天气中往往汗液排出受阻,不仅人体感觉极为不适,也易诱发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等各种疾病。对此医生提醒,三伏天需把握避暑、祛湿、健脾等要点,以保健康度夏。
本期专家 河北省中医院消化二科主任医师王彦刚
本报记者 梁蕾
避暑不伤阳
暑热是伏天最明显的特征,恰当纳凉解暑,帮助身体散热,避免中暑就成为了过伏天的首要任务。不过,在炎热的夏季出点汗也会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如果一味地贪凉,躲在空调屋里不出来,或者猛吃冷饮、冷食,反而会影响身体正常的调节,这也就是大夏天反而多见伤风感冒或腹泻患者的原因了。
按照中医的理论,人体阳气在夏季尤其是伏天,随着皮肤腠理开泄、汗液排泄而旺盛于体表,如果避暑时过分贪凉饮冷,不仅会影响身体正常散热,也会损伤阳气。对于阳气,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机体正常的免疫力,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城池,那么阳气就像是坚守城门的卫兵。长时间的空调冷风、没有节制的冷饮、肆意的冷水澡等我们认为很痛快的纳凉方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寒”带到身体内,同时也将阳气郁遏,从而腐蚀消解了阳气对身体的守卫,发生伤风、咳嗽、胃痛、颈项疼痛、腹泻等等病症。所以,在伏天,我们提倡正常而有节制的“避”暑,而不是用寒凉来一味“抑暑”。
避暑妙招:第一,睡眠充足。成年人保证7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最好能小憩一下,以消除疲劳,补充体力。第二,讲究“自然凉”。即避暑不贪凉,如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超过8摄氏度,并保持通风;在大汗淋漓时不要直接吹冷风、大量吃冷饮,最好饮用温水;晚上睡觉时不要露宿或开一夜空调,不管多热都要盖好腹部。第三,吃要营养。暑热天气使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增加,所以在提倡清淡饮食的同时,还应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的充足摄入,如奶制品、豆制品、鸡鸭肉、鸽肉等均为上选。
健脾以祛湿
进入伏天,最明显的感受莫过于“湿”了,身上好像总是糊了一层粘粘的汗,衣服也不容易晾干,赶上桑拿天,连呼吸都有点窒息。中医认为,“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伏天空气湿度增大属于“外湿”,容易影响脾正常的消化、转输营养的功能,导致人不想吃饭、倦怠乏力、胸闷气短、头重脑痛、抑郁不舒,也可以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因此注重健脾、养脾以祛除湿邪是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这对于本身就患有慢性胃病、脂肪肝、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结肠炎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食疗健脾:脾主消化,故通过食物健脾是十分恰当的。像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冬瓜以及红小豆等豆类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可以用红豆、绿豆、薏苡仁等一起熬粥食用,既容易消化又可健运脾胃。当然,若本身即患有胃病或肝病,食疗之外还必须坚持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冬病趁夏治
由于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所以趁此时机调养阳气,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于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寒证、虚证有着很好的促进效果。对于所谓寒证、虚证我们不妨理解为因自身体质较差或受寒受凉导致的疾病,如哮喘、咳嗽、关节炎、风湿等,可以见到咳嗽白痰、流清鼻涕、手脚易发凉、怕风等症状。如果把虚寒证的身体比作一间冰冷的屋子,那么伏天夏治就相当于引自然界的阳热之气去温暖这屋子,并帮助屋里冷掉的炉子重新升腾起来。
夏治方法:穴位贴敷是近几年为大家所关注的冬病夏治方法之一,这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艾灸以达到治病效果。穴位贴敷因给药途径方便,尤其容易被小儿接受而受到广泛欢迎,但还是要提醒的是,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也有适应症,怕冷的虚证、寒症可用,而发烧、长有疱疖等热盛之人则并不适合。所以要不要贴敷一定要让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来决定,另外就是贴敷时皮肤出现过敏表现则要暂停应用。
除了穴位贴敷,恰当的药物治疗、饮食营养、规律运动等都是很好的冬病夏治方法。其中,有氧运动可以很好地增加疗效,如慢跑、游泳等均可,但需避开炎热时段,并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决定运动时间长短,一般以30分钟到一小时为佳。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