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进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和金融危机后形成的阶段性新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形成影响和制约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进行的难点。
一、部分行业“一哄而上”可能形成新一轮产业结构趋同,高水平重复建设或将埋下产能过剩新隐患。
记者采访中发现,从沿海地区到中西部省份,从传统产业到新技术领域,由于各地对调整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渴望,而宏观统筹布局调控又不到位,一些产业和行业再次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使新一轮产业调整埋下了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隐患。
在山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地区都将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选择在煤化工和重大装备制造业领域。为了实现转型,各地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煤化工企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前来投资和生产。比如,两座相距仅两百多公里的城市都把煤制油和天然气、煤机制造、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作为重点扶持项目,建立规模庞大的重大装备制造园区,并不惜以配置煤炭开采权或“零价格”重组等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大项目。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认为,从某个地区或企业来讲,依据自身资源禀赋进行结构调整,加大对原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是理智和合理的。但是,当众多类似地区不约而同地“一哄而上”向同一方向调整时,就会形成一种“集体谬误”,产生新一轮的结构趋同问题,“就像大家都从一年级升到了二年级,但还是同一个年级”。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也指出,在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电力等也存在一种盲目建设问题。他说,大家都搞技术改造、争上大型先进设备、扩大产能,这就可能出现高水平重复建设和更严重的高水平产能过剩。
对新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一些地方也存在一种强烈的投资冲动,不甘落后,争上项目。近年来,许多地方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致使多晶硅产量成倍增长。然而,金融危机使多晶硅产品价格一路狂跌,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从3000元降至1000元左右。但是,当前一些地方对作为光伏产业上游产品的多晶硅项目仍热情不减,据统计,全国仍有多个省、市、自治区预计投产多晶硅项目。有关专家担忧,这种“一哄而上”的盲目调整或将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投资越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就越大,对今后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阻碍就越大。
二、一些地方“为了投资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出现“过度超前现象”。
记者调研时发现,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都推出了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其重点投资方向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基础设施建设。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指出,这种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仅仅是“为了投资而投资”,超前建设,乱上项目,一些曾被明令禁止的项目也改头换面重新出笼。
今年4月,深圳市与中山市联合向广东省政府提交了建设“深中通道”的报告。这样一来,加上已立项的虎门二桥、欲建的莲花山大桥、即将上马的港珠澳大桥,以及在用的虎门大桥、黄埔大桥,珠江口将出现6座跨海大桥,建设牵涉资金逾1200多亿元。专家认为,随着珠江口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各种客货运输需求迅猛增长,建设跨海大桥的要求势在必然。但是,短期内相继建设如此高密度的跨海大桥,是否科学合理,值得商榷。沪蓉高速黄石长江大桥建成后,最近在这座大桥上游一公里处又在兴建新的长江大桥。当地干部群众对此感到难以理解。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温彬说,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保增长”目的,大上项目,大量投资,有时仅仅是为了“把钱花出去”,却没有清晰的投资方向和目标,无法形成长期的有效供给。这种超前建设、盲目投资,挤占了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从而削弱了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得不偿失。
采访中,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漆先望还指出,即使在需要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也存在投资结构选择问题,比如,铁路占地是高速公路的1/3,运价是公路的1/4,能耗是公路的1/5,运输能力却是公路的几倍,投资时就应该适当倾斜发展,而许多支线机场却没有建设的必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