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5日专电(记者 吴雨)自从“低碳”作为一种生活理念进入人们生活以来,便不只是一个“时尚词汇”,而是日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发生转变。理性、节约、健康已成为时下低碳一族的消费宗旨,“只买对的不选贵的”则是他们的消费观。
“低碳消费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宋辰是一个“80”后,年轻时尚的他已经坚持多年过着“低碳生活”。他家在更换洗衣机时,考虑到滚筒式干衣机将会增加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就购买了低耗能的普通洗衣机;他与家人从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因为听说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的生产能耗约为1.2万吨标煤;他和家人坚持户外运动,不选择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健身消费,以避免耗费电力和增排温室气体。
“低碳消费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我周围有一批像我一样的‘80后’,坚持只买对的不选贵的。”宋辰说。
在目前资源日益紧张、环境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人们需要从生活理念到消费方式进行一种革新,更为理性地选择消费品,从而为后人留下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专家指出,低碳消费是一种不追求奢侈、不贪图数量、理性而收敛的消费方式,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提倡广大消费者选择低碳消费方式,从而转变以高耗能为代价的消费取向,倡导放弃使用一次性用品,戒除炫耀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陋习。
“省的就是赚的”
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包捷是标准的低碳一族,少开车、少用电、空调温度调低1摄氏度是他低碳生活的缩影,“省的就是赚的”是他的口头禅。
“在外用餐时,一些餐馆会为顾客准备单独包装一次性纸巾和筷子,并收取1至2元的费用,而我会向店家索要可循环使用的免费筷子。”包捷说,“多少能省点钱,省的就是赚的。”
其实,一两元对于月薪6000多元的包捷算是九牛一毛,但他就喜欢过这种精打细算的生活。“我觉得节省下的不仅是钱,还有日益匮乏的资源,这是低碳生活所提倡的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包捷说。
像包捷这样秉持节能环保理念的低碳一族已不在少数,他们拒绝“快捷消费”和“一次性消费”,同时也摒弃了“便利嗜好”“奢侈和面子消费”,将低碳环保与日常消费联系在一起,过着节约而精细的生活。
北京朝阳区望京小区的刘阿姨这几天把家里的灯全换上了节能灯管,她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家一直都用100W的白炽灯,在居委会的倡导下,我换上了20W的节能灯,省电还环保,每月电费也只是过去的1/5。”
从降低能耗、节约水电、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低碳一族在形成低碳消费习惯的同时,还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预计到今年底,全国将推广节能灯1.5亿只以上。
“低碳”引领健康消费
有些上班族总是抱怨生活节奏紧张、无暇锻炼身体,但如果他们能放弃往日贪图的便利,尝试“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也许健康就在身边。
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赵沫最近一段时间都不再打的上下班了,而是买了一辆自行车代步。她说,“骑车上下班环保低碳,还省了去健身房锻炼的钱呢。”
在骑车出游的“驴友”中,赵沫还认识了一群同样崇尚低碳生活的“绿客”。“下班关手机,点菜要维C,周末必出游,随手带垃圾”便是对“绿客”低碳生活的形象描述。他们选择无公害的有机食品,偏爱天然材质的衣服,步行或坐公交车上下班,不抽烟、支持无烟环境的政策,坚持骑车进行户外活动,实行垃圾分类与回收等。
赵沫告诉记者,她也欣然加入了“绿客”的队伍,不仅参加登山、野营等户外活动,还在论坛里与“绿客”们交流节水节电、购买绿色产品的经验。“我希望为自己同时也为别人营造出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赵沫说。
目前,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北京市统计局近日公布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有45.2%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购买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43.5%的被调查者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分别有25.7%和15.7%的被调查者选择“骑自行车”和“步行”低碳出行方式。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