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仔/供图 端午节这样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需要人人参与进来,而不是仅靠自上而下的一种宣传。
越来越热闹的端午节,又来到我们身边。
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太多的标签儿,正贴向端午节,然而,在这些民俗活动之外,似乎总缺了点什么。
恰逢世界杯,北京街头几乎所有饭馆都是彻夜不眠,没有谁组织,人们自发地聚在一起,看球、聊球,热火朝天,虽然看不到中国队,虽然第二天还要上班,却丝毫不影响其热度。
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相比之下,我们的端午节远没这么火爆。
是端午节魅力不足?还是它已不适应现代生活?
世界杯的历史,不足百年,端午节的历史,长达数千年,然而,流行战胜了历史,活力战胜了积淀,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端午节仅是一次“小长假”,或者是一些淡而无味的晚会的简单相加,那么,面对时尚文化的冲击,它会不会最终走向消亡?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端午节,让它的魅力超越世界杯呢?为此,笔者专访了民俗学专家高巍。
历史上端午节是在夏至
晨报:每到端午节,各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介绍应如何过,有什么民俗,既然是民俗,应该是心口相传下来的,媒体反复提醒,是不是反证了端午民俗正日渐边缘化?
高巍:是这样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曾经有几十年,我们把端午习俗当成了封建迷信,人为地予以清除,这个影响至今仍存在,除了吃粽子,大家不知道该怎么过端午节;二是这些年在恢复端午习俗的过程中,过于急躁和功利,这种有选择性的恢复,往往脱离了百姓的实际生活。
晨报:您说脱离百姓的实际生活,指的是什么?
高巍:比如现在都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在北方没有群众基础。屈原是个政治人物,与大家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不否认,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景仰,但我们已经有国庆节了,为何还要在一个民俗节日中反复谈这个呢?民俗就是与生活相关的东西,就是吃喝休闲,人为拔高它的意义,赐予一个精神内涵,大家不一定会买账。
晨报:在大家的印象中,端午节不就是纪念屈原的吗?
高巍:老北京从来没这个说法,唐以前端午节不在五月初五,而是在夏至,说明端午本意就是为了迎接夏季到来,夏季酷暑,对身体影响很大,所以需要一个节日来调整身心,做好度夏的准备。纪念屈原的说法,宋代才开始流行,当时存在异族的威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说法在北方没有流行起来。
应该向韩国“端午祭”学习
晨报:增加了纪念屈原的内容,会提升端午节的精神内涵,这不是好事吗?
高巍:民俗是自下而上的,不能自上而下,人为安排的作用不大,往往是上面搞得很热闹,可真到了老百姓家门口,什么影响都没了。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端午节没意思?因为搞的那些活动与他们生活无关,他们为什么要参与呢?可没有老百姓的参与,这还是民俗吗?
晨报:可现实是,现代社会节奏紧张,任何民俗活动老百姓都不太愿意参与,这怎么办?
高巍:不是不愿意参与,而是有没有平台。过去人们在家族内部过民俗节日,今天都是小家庭了,这个平台没有了,所以应寻找新的平台,比如社区。像世界杯期间,有的小区居民把家里的电视搬到公共小花园里,于是别人也过来看,很快,卖烤串的、卖啤酒的、卖冷饮的也来了,这里就成了热闹的所在,陌生人也成了熟人。可见,只要有平台,人们还是愿意参与其中的。
晨报:为什么我们没有这个平台呢?
高巍:这其中有浮躁的因素,在民俗工作中,过于关注表面文章,不能脚踏实地、深入一线去做,这点我们应该向韩国的“端午祭”学习,它当初也是一些退休的老人在社区里搞起来的,参与的人多了,“街道”开始重视,以后政府重视,踏踏实实积累了40多年,把打年糕、荡秋千等活动也都融入其中,人家“端午祭”能过半个月,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端午节有这么多内容吗?
责任编辑:cprpw